前不久的“六一”儿童节,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的城内社一夜间被鲜花铺满。路旁一把鲜花大伞、共享单车的花篮、布满鲜花的长椅,甚至连垃圾箱里都“长”出了金灿灿的向日葵。社区里的不少居民还收到小朋友送来的鲜花……原来,这是集美区美好社区营造计划暨“六一”亲子花艺快闪活动。来自厦门各地的几十个小朋友会聚城内社,亲手用鲜花做一份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而活动的承办方之一就是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以下简称“北站双创基地”)。
亲子绘本阅读、烘焙、插花等课程吸引了许多人举家从厦门岛内驾车前来参加。
去年9月,北站双创基地走进集美社区,开展社区营造,计划将城内社打造成为两岸青年共创社区。台湾青年段湘麟是该营造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台湾有许多社区营造的经验,恰好与大陆目前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契合,因此,他们致力于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施展才华,参与社区营造,为社区带来新的活力。
段湘麟介绍说,选择城内社是因为这里与台湾的乡村很像,并且渊源深厚。城内社的霞城城隍庙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祖庙。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渡台,而后,同乡陈浩然率众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并于1859年正式落成,因怀念故乡的霞城城隍庙和临海门,取名“霞海城隍庙”。此外,城内社从村头走到村尾不到10分钟,小而美的特质,也十分符合台湾人的生活及工作习惯。“很多台湾朋友去北京、深圳工作会觉得节奏太快、压力过大,而城内社生活节奏慢悠悠的,离城市又不太远,开车到厦门市区只需半个小时,动静皆宜。”
黑猫树屋文旅基地是北站双创基地在社区融合发展上重点打造的一个社区案例。“我们希望以此为中心,通过举办各种社区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村落的发展。”段湘麟说,黑猫树屋以前是一间台商经营的餐厅,他们把它承接下来,重新整修改造,现在已集社区教室、亲子厨房、亲子课堂、女性课堂等功能于一体,还开设了多种互动课程。
近日,“过好·今天”女性教育平台的台湾教师陈嬿羽就给城内社居民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旧物改造课程:准备厚实宽松的裤子一条;选取一只裤腿,从脚口处往上裁剪、缝合;用织带编织麻花绳,作为挎包的扣襻和带绳;最后缝上扣子。一个朴实又随性的挎包就做好啦。
“看,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城内社的陈雪群阿姨边展示自己的手作挎包边说,“旧衣物经过这么一改,竟能变成手袋,环保实用又好看,真是没想到。”
“同吃大锅饭”也是城内社最受欢迎的社区活动之一。以黑猫树屋为基地,来自海峡两岸的社工们和城内社的居民分成几个小组,剁馅料、擀皮,做包子。闽南特色咸粥也同步在锅里熬着:稠稠的粥里,芋头、萝卜粒、海蛎等食材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如今,居民们喜欢坐在黑猫树屋门口纳凉唠家常,孩子们放学后则会到树屋看书、做功课。
“除了凝聚社区共识,促进居民间的互动,我们的社区营造计划也开展文化交流。”大陆青年、北站双创基地副主任左星星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们先后举办了闽南花砖彩绘、认识嘉庚侨乡文化等近50场活动。亲子绘本阅读、烘焙、插花等课程更吸引了许多厦门岛内居民举家前来,临走还不忘买些新鲜蔬菜、土鸡土鸭等,一度沉寂的城内社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北站双创基地还在城内社打造了一个“182两岸青年聚落”。小楼里所有的装修设计都是由两岸年轻人共同完成的,大家一起用缎带编织的福建和台湾地图被挂在了小楼最醒目的位置。台湾青年可以凭借创业计划,申请在这里短期免费居住一段时间。
“我们希望把城内社打造成两岸青年创业路上的家。”台湾青年、北站双创基地主任刘柏萱介绍说,在黑猫树屋和182两岸青年聚落里,可以看到两岸青年用一次性水杯做的灯具、用翻翻乐折纸做的祈福盒、从海蛎获取灵感制作的马克杯……“城内社离厦门市区很近,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因此,台湾青年的创业作品可以放在这里试试水温,迈出追梦的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