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郑家建: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当同心勠力 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融合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你好台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针对民进党当局对中小学教科书进行“去中国化"的一系列政治操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表示,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应同心勠力促进青少年交流,开发、推广、创新中华文化“精神产品”,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

郑家建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文化交流与研究的大学教师,近年来他常赴台参与两岸交流,与岛内师生互动良好。由此他也观察到,一方面,台湾青少年通过到大陆各地的参访,亲身感受到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陆民众对台湾同胞的友善,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主要趋势。另一方面,受台湾社会的文化生态、媒体生态影响,岛内一些青少年受到误导,对大陆多有误读,加上心智成长还未定型,极容易产生对中华文化认同上的偏离甚至反向认知。对此,两岸有识之士应当警觉,共同及时扭转这一趋势,弥缝裂痕。

郑家建表示,“民进党当局其政治用心极其隐蔽,也极其险恶。教科书在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情感培育、意志力锻造、格塑型以及对民族国家文化的认知认同与信仰上,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自觉与对台文化教育交流的使命担当,福建师范大学从2014年开始,联合两岸文化教育界重要学者,开展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

郑家建校长介绍说,正是基于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自觉与对台文化教育交流的使命担当,福建师范大学从2014年开始,联合两岸文化教育界重要学者,开展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据了解,目前这套总字数达一千多万字的教材已在二十多所台湾中学试用。“这套教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在选文上体现传统赓续,共识汇聚,时代亮彩,情感浸润;在解读上情理交融,对篇章布局修辞风格等讲解见新意,见异彩。两岸编写团队先在选文上达成共识,然后发挥各自学术专长和教学智慧,在教师手册和教学手册编写上各擅胜场。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编写团队中有不少是来自岛内中学的一线年青教师。这套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两岸学者共同立足深厚的中华文化,共同面向台湾学生的一次智慧之旅、友谊之旅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之旅。”

开展交换生和“闽台3十1”人才培养计划,成效显著。

△ 郑家建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东海大学、世新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30多所岛内高校合作,开展交换生和“闽台3十1”人才培养计划,成效显著。郑家建说,“每年有近百名台湾学生来福建师范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目前,福建师范大学有百余名从台湾来任教的教师。其中有不少教师把家安在了福州。由于往返两岸日渐便捷,台湾老师都会在每年寒暑假或节假日回到岛内。他们受益于大陆的发展,也是见证大陆发展的流动的传播者和令人信赖的宣传者。这样相互融合的交流很有意义。”

郑家建表示,“我们物态化层面比如邀请参加夏令营活动,仪式化层面比如邀请参加民间民俗活动,都做得有声有色,但成效较难持续、内化,难以在情感上激发出表达和行动的自觉。两岸青少年心灵融合还有一段路要走,应当在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方式途径上应当创新。”

面向未来不退守,在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体认中,感受中华文化所蕴藏的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让心灵融合的两岸青少年自觉地为两岸交流交往再赋新能。

作为从事教育、文化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家建自觉地关心关注两岸青少年交流,在近几年两会上集中提出这方面的议案、建议,希望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郑家建认为,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融合,仅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邀请学生参加交流活动还不够,应当开发、推广、创新一些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产品”,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郑家建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根与脉。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应当共同努力,春风化雨,浸润发芽,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厚植它,培育它。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要别有创意、创新、创造,让台湾青少年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与思考,得到心灵的成长与再塑。如开发、推广台湾青少年表达文化情感和想象力的文化刊物,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资源再创意的新媒介等‘精神产品’。”

据郑校长透露,福建师范大学在这方面也将尝试,围绕己有合编教材开展系列教辅材料的开发、推广。两岸合编教材的团队将进一步围绕教材出版系列的教辅,在岛内出版社建立专业网站,开展线上互相交流,并就教材和教辅中的一些主题开展工作坊、师生互动性主题活动,例如“小小文学家”活动、“我在大陆的一天”演讲征文、“有朋自远方来一一接待大陆同龄人来我家做客”策划比赛;还将约请两岸中小学名师改编和讲授合编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形成“线上”课程;持续举办面向台湾青少年的阅读中华文化名篇的“少年文学家”征文比赛……郑家建表示,“我们将深挖已经编好的教材‘富矿’,开采,凝炼,使之以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继续‘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对未来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与两岸青少年融合,郑家建也有所期待:“只要我们都面向未来不退守,在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体认中,彼此一定都能感受这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所蕴藏着的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在这个文化中,我们每个人紧紧相连又各有精彩。心灵融合的两岸青少年会自觉地为两岸交流交往再赋新能。

相关新闻
台湾人,你为什么会失落?

曾经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承得最好,只有在台湾,才能学到正统的汉学、品到纯正的中华。也曾经,去台湾旅游的人,带回几件文创产品,也要跟亲友炫耀。但现在,依然敢大声说台湾文化“最中华”的台湾人还有几个?拿着台湾文创产品爱不释手的,又还有几人? 金马奖,华语三大电影奖之一,在华语地区广受赞誉几十年,是台湾几十年努力的成果,也曾经代表了台湾...

媒体:青年在抗疫阻击战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内涵

青年在抗疫阻击战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内涵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肯定青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此次抗击疫情的4.2万余名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有1.2万余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在这场特殊的阻击战中,青年...

在浙台湾教师罗惠龄:“唱”授国学之美 品读中华文化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湖师院”)艺术学院大一学生的一堂通识课上,台籍教师罗惠龄哼起歌手周杰伦《听妈妈的话》的旋律,领学生唱学国学经典《庄子·逍遥游》。   教龄16年的罗惠龄来自台北,2017年随丈夫到上海发展,在一所民办学校任国学教师,2019年赴湖师院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她授课生动活...

调查指:逾八成台湾民众认为台湾文化基底是中华文化

台湾媒体ETtoday东森新闻云26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82.5%的受访民众认同台湾文化的基底是中华文化。   调查结果显示,82.5%受访台湾民众认同台湾文化的基底是中华文化(含“非常认同”38.9%与“还算认同”43.6%),有14.9%表示不认同(含“不太认同”8.9%与“非常不认同”5.9%),有2.7%表示不知道或没意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多元台湾文化部分,89.2%民众认为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