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澎湖湾》首登大陆春晚舞台时,曾佛赐还是个少年,常与玩伴在澎湖西屿灯塔下眺望海上落日。夕阳西下,那边是大陆。
曾佛赐在灯塔宿舍长大,初中毕业后离开澎湖到台湾本岛读书、当兵、工作。这种经历是大多数澎湖青年的“标配”。2003年,因要照顾生病家人,他重返故乡,后来由于社交媒体出现而“意外”成了一名澎湖故事讲述者。
“故乡就是你心在的地方。”曾佛赐说。他如今在脸书上运营名叫“西屿·咱厝”的主页,用相机记录家乡的阿公阿嬷、美食村俗、大小活动,已有近14000位“粉丝”。主页每条帖子基本都有几百个点赞和几十条评论,成了许多出外打拼西屿人“望乡”的窗口。
“看到好多熟悉故乡人……真亲切!”“怀念以前跟着妈妈去庙口!”“感谢您让在外游子能了解故乡动态”……在一条记录西屿“轮普”习俗的帖子下,许多网友留言。“轮普”是指农历七月中元节期间,西屿各村都会举办普渡祭仪,村人齐聚庙口,抢拾饼钱以求平安。
“这些习俗在很多地方渐渐消失,我想通过镜头将它保留下来。”曾佛赐说,“西屿外流人口多,尤其年轻人,但无论到哪里,他们都关心着家乡。”2011年到2012年间,他参与当地一个社区营造计划,拍了“银发族”舞蹈活动短片,还获了奖。那时起,他发现家乡确有很多值得记录与分享的人和事。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在澎湖兴起,曾佛赐工作之余开始尝试这个新鲜事物。“我们可能是澎湖第一个在网上发‘粉丝专页’的。”他说,最初发的内容是风景,逐渐开始记录民俗活动,后来再聚焦当地人的故事。自己没受过专业摄影训练,但越来越得心应手,主页内容不断充实,而且坚持不要太多商业元素参与其中。
在自己采集的故乡人与事中,曾佛赐印象最深的是80多岁老人种凤梨的故事。“凤梨成长期要一年半,阿公83岁时,凤梨成熟了,但卖不出去,他也没有渠道,就是凭一股傻劲种。我觉得自己和这位阿公很像。”曾佛赐说,自己在主页上分享阿公和他果园的照片,号召网友采摘购买,成功帮老人解决了“凤梨之困”。
曾佛赐在经营主页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支持和帮助。2011年刚开始时,他就想买单反相机,2014年在主页上发起了一场募捐。“当时有30多个乡亲汇款给我,最多有5000块(新台币),最少也有200块。他们几乎都是在外工作的澎湖人。”曾佛赐说,他非常感动,也格外珍视通过乡情搭建起来的这份信任。
这台相机成了曾佛赐成立摄影工作室的主力设备。作为摄影迷,他也很想到大陆旅游,最想去云南大理。还有朋友邀他去西藏拍摄,曾佛赐一直记得这件事。
有媒体称曾佛赐是澎湖西屿的“在地记者”。展望未来,他打算继续将这个“记者”当下去,还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经营这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