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生活了多年的台湾商人简家承每年都会回几次台湾。“每次回去都会帮亲朋好友带几幅青海的绒毛画,他们都很喜欢,很多都是用来收藏。”简家承说。
2008年简家承第一次看到绒毛画:“当时参观毛主席纪念堂,见到了青海工艺美术厂的绒毛画《昆仑松》,画面的逼真感和立体感让我耳目一新,当时就很想见见制作绒毛画的艺术家。”
图为正在创作的绒毛画。 马铭言 摄
在他看来,不论是油画还是国画,都是笔墨画,地域的特色也不是很明显,而毛绒画是以羊毛、兔毛、驼毛等动物绒毛制作而成,作品生动丰满,立体感强,西域的风情扑面而来。
为此,简家承多方打听,才找到了青海绒毛画创作师朱军。
朱军介绍,绒毛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青海工艺美术大师刘仁泉、马少麟首创,曾在国内外名噪一时,但随着各位大师的辞世,绒毛画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我也是因为喜欢绒毛画,学习研究了3年才逐渐掌握基本工艺,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作绒毛画了。”朱军说,从绒毛的染色、撕理,到粘贴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一幅一平方米的作品就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制作成本高,工序繁琐,年轻人都不愿意学。
“简总和我一样喜欢绒毛画,我们经常会对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这对我的创作发展很有帮助。我俩合作也很愉快,是他把我的绒毛画作品推广到台湾、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地区和国家。”朱军介绍说,多年前的绒毛画多是黑白调,比较粗犷层次感不强,在二人的研究尝试下,如今的绒毛画可以做到色彩斑斓、细腻灵动,做出的动物就像活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