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台资企业在漳州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漳州市交通、城市内河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停车场、燃气供应和健康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台湾同胞在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可以享受和漳州居民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待遇”……
翻看《关于促进漳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时,记者深切感受到,漳州出台关于落实台胞同等待遇的细则内容具体实在,贴合台胞需求。更重要的是,漳州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深知政策不能停留于书面,他们通过实际工作,让写入文件的政策转化为台胞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打通“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中央、福建省、漳州市都为落实台胞同等待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为基层单位,我们就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政策落地显成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漳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任蔡总平激动地说,好政策只有兑现了才有意义。根据《实施意见》,台商投资区已为参与“中国制造2025”计划、总部经济建设的台资企业给予税收返还的奖励,让台资企业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好处。
无独有偶,漳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赵月英告诉记者,对照《实施意见》,科技局已落实多项惠台政策,例如认定漳州东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台企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2017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1118.5万元;为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等台资企业认定16项自主研发项目,仅灿坤公司就已享受2017年度研发投入加计扣除600万元。
税务局致力于简化惠台政策措施的办理流程,将台资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的时间从14个工作日缩短为8个工作日;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继续实施生产用电优惠电价、土地流转合同到期后优先续租等政策,并努力让进行新品种研发和创新的台资企业早日获得补助……
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
享受红利有甜头
“真没想到,《实施意见》里说的台企参与政府采购,竟真的就让我得到了实惠。”黄信辉是漳州台商区台商联谊会会长,他的企业从事校服制作,产品长期销往日本。曾经,他多次参与福建部分地区的校服采购中标,但他总是输在了“台商”的标签上。因为当时没有规定明确指出,台商可以参与政府采购。而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和大陆企业平等竞争,并通过企业实力胜出。
不只是黄信辉,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十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上,两家台资企业中标参与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现场布置,直接享受到了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