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11日,第十届海峡论坛将在福建厦门举办。虽历经十载,海峡论坛依然活力不减,显示出大陆推进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决心。
十年来,海峡论坛成为两岸参与人数最多、合办单位最广、场次规模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会。在这一两岸亲情的嘉年华上,从老一辈寻根谒祖到新一代互助创业,从关注民生逐渐到共聚民心,草根性日益凸显、基层成为主角。在论坛举办期间,两岸同胞一起逛庙会、夜市,祭拜国姓爷和妈祖,“谈婚论嫁”,商议两岸乡镇交流合作,寻找两岸同名同宗村,交流创业心得……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友情和亲情。
“基层”是海峡论坛的关键词
2009年5月,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举办,其前身是已经举办三届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下称“海西论坛”)。与“海西论坛”以及其它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不同,海峡论坛具有民间性、广泛性和社会性特征,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为纽带,广泛开展与台湾各界别民众的交流活动。
在第一届海峡论坛筹备以及举办时,即显现出对岛内的巨大吸引力——来自25个县市、20个界别的8000多名台湾基层民众参加。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涵盖经贸、文化、教育、社会、宗教、体育、医药卫生、少数民族事业等多个方面。
事实上,“基层”一直都是海峡论坛的关键词,而民间性、广泛性、社会性的特征和定位在每一届海峡论坛中都得到了延续。纵观每届海峡论坛,参加的民众大都来自岛内基层,范围覆盖几乎所有县市,所代表的界别也较为多样。以2010年举办的第二届海峡论坛为例,吸引了近万名岛内民众参与,涵盖工会、青年、妇女、文化、体育、工商、农业、旅游等30个界别。其中,来自最基层乡镇的普通民众占了八成,中南部民众约占六成。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
这一记录很快被刷新。在一年后举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有来自岛内22个县市、32个界别、逾万名民众参与各项活动。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90%,来自中南部的约占70%。在随后举办的历届海峡论坛中,上述数字和比例不断被刷新更是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