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两岸“清华”不仅拥有相同的校名、校徽、校歌,它们还有曾经拥有同一位校长,那就是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1914年,作为“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归国后,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在梅贻琦广招人才下,从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到华罗庚、钱学森、梁思成……清华园大师云集、群星灿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长沙,1938年继续南迁至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以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的身份主持校务。就在那样一个校舍屡遭轰炸、头顶敌机警报、忍受饥饿困苦的年代,西南联大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在毕业的不到4千名学生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获得者,6位“两弹一星”元勋、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中国工程院院、100多位人文大师,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国破但山河犹在,战火纷飞与颠沛流离依旧阻挡不了文明的传承,反而在苦难中迸发出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坚持。
1955年梅贻琦去往台湾在新竹创建清华大学,最后因工作过繁忙,积劳成疾,罹患癌症。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去世了。
“梅校长对清华十分热爱……清华大学是这些文物最好的归宿”。2005年梅贻琦先生的儿媳、梅祖彦先生的夫人刘自强女士将1948年徐悲鸿为梅贻琦先生60寿辰而作的奔马图捐赠给清华大学,一同捐赠的遗物还有梅先生生前使用过的部分衣物、印章、家具以及照片等。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之一,也是两岸清华共同的校长,梅先生用一生践行着对祖国的热诚、对民族的热爱、对清华的忠诚。
清华百年史 一曲两岸情
蔡元培讲过,“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梅贻琦也讲过:“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无论是惊涛骇浪的时代,海峡分隔的时代,还是如今的两岸和平发展时代,清华学子都未有负校训,辜负师训。
如梅先生教育所言“诸君在国外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学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务要保持科学”。清华学子从未忘记祖国、忘掉自己。清华百年历史印证了中国“站起来”的沧桑不易,包含了千万万学子对祖国的大爱。而今,两岸清华学子也正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呼唤更美好的两岸未来!
“此天明风定之日,不久可望来到。”梅贻琦当年说,而今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