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回去了”是乐也是痛
乡愁永远是游子们最炽热的心,乡愁也最能让游子心坚如磐。
“当时台湾尚未解严,老兵们上街头、集会游行需要有被逮捕的心理准备,甚至先跟太太办假离婚以免株连;发传单时,须忍受被丑化、辱骂、吐口水、围殴等境况。”长期研究两岸关系和民国史的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助理陈涵郁表示,但客观上也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又有利于推动老兵返乡运动。
陈涵郁说,“文革”后的1979年,大陆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尽快“三通四流”,彼时逐渐有台湾高官名流进出大陆,但一般民众仍被严格禁止。这样的情况下,老兵们再无法忍耐台湾当局的双重标准,所印制的第一份传单标题“我们已经沉默了40年”,以思亲欲狂的口吻,控诉多年来清贫的底层老兵们想返乡探望父母,却只获得当局给出“防止被中共利用、渗透”的恐吓。
而就在这时期,台湾党外运动开始活跃,这些党外运动者也正在关注台当局的一个“黑名单”中人士无法返台省亲的问题,于是,这些党外人士也开始协助推动老兵们的诉求,以期趁机突破“黑名单”。
岛内抗争、大陆喊话,以及台湾开始步入社会转型期,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让冷战筑起的藩篱出现裂痕,1987年10月15日台湾的蒋经国当局正式宣布,一般民众自12月起可赴大陆探亲(同年7月15日宣布解严)。11月2日开放红十字会受理登记,而当时的每日开门前一两个小时就有人潮等在外面,登记时争先恐后,总数10万份的申请表,不到半个月即索取一空。
“可以回去了!”当台当局公告这一消息时,台湾沸腾了,从台北到高雄,从基隆到台中,各地眷村在这一时刻一片沸腾。终于可以回家了,这对于离家40多年的游子们来说自然难以用语言可以描述。
台退役上将夏瀛洲说,那个时候,看到那些老兵们突然注意节俭了,本就收入不高的他们,更显得精打细算。后来才知道,为了回大陆探亲,他们开始攒钱。有些老兵对自己生活要求得特别刻薄,但在准备回乡的行李箱里,塞满了他们买的,却是他们一辈子也不舍得用、不舍得吃的东西,他们说要带回老家去,给父母和兄弟姐妹,要给他们吃给他们用。“其实,大陆遭受多年战乱和饥荒,很多人可能已经不在人世。台湾经济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直走在亚洲前列,但一些老兵生存状况却并不好。他们中很多人却在坚持活下去,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只有一个——回乡。有一个老兵,在被抓壮丁前结过婚,有个儿子,来台40年中就一直未婚,后来听别的老兵说他老婆改嫁了。他说他一点也不恨,他感谢妻子帮他抚养了儿子。后来,这位老兵还托人带过几次钱给她。
陈涵郁说,当听到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时,在台湾最南边的屏东一处农地里,十几个正在种菠萝非“中央军”嫡系部队的老兵们,有的放下锄头,一头就栽到地上,抱头痛哭;有的干脆把工具扔了,用也许是他一生中发出的最高分贝高喊着“可以回家了”;也有人半天愣在那没反应。
“无论是痛苦还是高呼,都是一次彻底的发泄。”陈涵郁说,这些杂牌部队的老兵一到台湾,都被安置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公家不管他们吃喝,要靠自己开垦种粮,他们就如被流放的人一样,与社会接触也少,有的人因思乡想念亲人,患上了精神病。40年中,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因为回乡无门又看不到未来,在郁郁寡欢中早逝。
不要让回乡的路再断掉
从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到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再到2015年底前两岸达成或签署二十几项共识与协议,两岸在这30年间从战争状态到完全隔绝,从对话到交流,无论是人员来往还是经贸文化交流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在一些政治分歧没有解决情况下,两岸关系每走一步都很吃力,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就在两岸应该共同纪念两岸今年开放两岸探亲30年之际,却传出台湾当局“修法”严控大陆党政军群和公务人员或他们中的退休人员赴台参访或旅游。对此,两岸舆论认为,这样做,台湾当局难以摆脱开历史倒车的嫌疑,限制两岸人员往来,犹如台湾社会回到1987年以前戒严时期。
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黄子榕表示,30年前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30年之后,蔡英文却要限制两岸人员往来,这是要把大家的回乡路给断掉吗?反观无论是于右任或是余光中,他们作的这两首诗,表面上是乡愁,而诗人内心愁的是国家分裂,两首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期盼着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