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17日讯 据人民政协网报道,1962年和1971年,台湾出了两首曾经让亿万中国人读完而“泪沾襟”的诗。第一首叫《望故乡》,另一首叫《乡愁》。他们的作者一位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另一位则是现代著名学者、爱国诗人余光中。尽管前者比后者大47岁,且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前者比后者早9年,但两位诗人当时的生活和他们的创作背景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1949年蒋介石当局战败后而随迁到的台湾,而一道浅浅的海峡阻断了他们的回乡路,让这两位游子对母亲的爱只能成为一种空落落的挂念。
看起来这仅仅是两个人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诗,但无论是《望故乡》,还是《乡愁》,既是1949年到1987年祖国大陆和宝岛两岸关系的写实,也是那一时代一个民族的悲歌。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唱响台北街头
台湾与大陆的平均最短距离,不过是从北京到河北保定。去厦门旅游,坐游轮看金门大担岛、二担岛的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厦门与金门近在咫尺,而晴天看台湾岛也隐约可见。
如此窄的一道海峡,却曾经隔断了1949年从大陆随着国民党军队落脚台湾人们的回乡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知道再回家,得等待将近40年。
荣民,原本是对退役军人的尊称,台湾社会多用来指称随着蒋介石战败迁台的外省军人,而更多人称他们老兵。
68年前的1949年,内战局势国民党军已无可挽回,多达百万的军民随着撤退的蒋介石当局迁入台湾,而总数约占60多万的军人当中,有国民党正规军队,有因战乱饥饿逼迫选择从军的年轻人,更有许多是被“拉伕”、“抓壮丁”充数的无辜百姓。
这些“老兵”到台时,很多人还只是十五六岁的懵懂小伙子,当他们到台湾时,为了笼络军心,蒋介石当局给每个人发一张“战士授田证”,意思是以后“反攻大陆”后,士兵凭此证回家就能分到土地种。最初老兵们对蒋介石当局“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宣传口号信以为真,以为熬一两年就能回家,与家人一同分享“战士授田证”的荣耀。
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结束和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台湾“反攻大陆”已经成为当局的一个梦幻,之后的蒋介石也很少再提。
再后来,国际冷战局势出现了缓和,硝烟渐熄,但两岸的战争状态仍未解除,原来还是孩子的老兵们有的已经在当地成家,有的在大陆已婚生子的老兵却只能看着别人抱孩子快乐,将自己陷入没从军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回忆。
既然战火已经熄灭,在台外省人此时却依旧不能与家乡亲人有丝毫联系,但“想家”是自古以来,在外游子心头最热烈的期望,任何人任何事也阻止不了。因此,即使冒着“通匪”的罪名,一些外省人也要想办法通过第三国,或者从香港中转家信。谈起当时给苏北老家弟弟写信,今年96岁高龄、家住台湾新北市永和的黄麟表示,那时不管是老兵还是公务人员,都冒着巨大风险。一边怕被台当局扣上“通匪”的帽子,一边又担心老家能不能接到信。因为1947年黄麟离开老家时,他的老家还属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后来听说大陆解放后在行政区划上做了调整,老家属于哪儿他心里也没底儿。而且战乱不断,家里还有没有人都是未知,更让他担心的是,如果弟弟一家都在,而信万一落到别人手里,可能就会害了弟弟。毕竟那个年代,大陆居民凡有亲属在台湾的都被归到了“另类”。
“要说我们能回大陆探亲这个事,还真亏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不断呼吁,不断推动,否则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呢。”谈起30年前首次回大陆探亲原委,黄麟回忆说,大概在1987年春天,台北街头出现了几十年来第一次成规模的游行队伍,他们打着“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牌子,而该促进会是一个由一群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兵们自主发起的协会,他们身着写着“想家”、“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你想念父母吗?你想念亲人吗?你想念故乡吗?”等白上衣,不停地在人来人往的闹区、车站、眷村、荣民之家以及相关的公权力单位门口,以散发传单的方式宣传诉求,并密集举办演讲活动,他们的行动逐渐引起社会同情。这是1949年以来,外省人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向社会大众表达自己“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