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两岸交流三十年·人物】“岂容故乡变他乡”一个第三代台胞的民族情节与乡土守望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台湾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一家亲”关系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仍在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姚子龙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郭晓康 摄)

  “同根同源同思量,为养弟小渡峡航。阻隔未曾改乡音,岂容故乡变他乡。”这首《守望乡土》是姚子龙为今年台盟成立70周年征文特意创作的诗,内容写的是自己的外公。他说,最重要的是“岂容故乡变他乡。”这一句。

  姚子龙,祖籍台南,1976年出生在云南昆明,第三代台胞,云南省台联副会长、台盟昆明市总支部第一届委员会主委、昆明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10日下午,姚子龙将外公与自己的两岸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三次会亲 阻隔未曾改乡音

  那是在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本人为支援战争大肆搜刮台湾民众财产,姚子龙的外公施性隆一家也未能幸免。为了改变拮据的生活,抚养6个弟、妹,外公的大哥从台湾来到大陆,在上海从事牙医工作。不久之后,在家排行老二的外公也随大哥来到上海,同样从事牙医工作,大哥却基于各种原因返回了台湾。此后外公便一个人留在上海继续打拼,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会爱上一个姑娘,在大陆一呆便是一辈子。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外公也曾想过回到台湾,毕竟亲人都在那里,父母需要赡养、弟、妹需要照抚,奈何恋爱于此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外公虽已将变卖财产所得的款项寄回台湾,最终自己还是留了下来,此后与台湾亲人便是长久的阻隔,音信全无,甚至有些误会都来不及解释。直至1985年,外公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会亲机会。

  1985年,两岸虽还未正式开放交流,但透过友人的协助,外公与数十年未见的亲人终于在香港得以相见。然而,这次会面,亲人们却是带着满肚子的怨气而来,原来,外公杳无音信的几十年间,外公的父母和大哥均已离世,亲人们误会外公“忘本”,只顾自己在上海“过好日子”,全然不管家人的境遇,更不寄一分钱回家。

  所幸,外公还留着当年寄款的汇票,并解释了自己在大陆这些年并不尽如人意的遭遇,数十年的误会才得以烟消云散。其实当年外公的确有向家里记过大大小小的款,只因那时日本濒临战败边缘,运送财物的船只根本没有返回台湾,款项才没有寄到。姚子龙说,了解情况后的台南亲人也曾在90年代试图向日本索赔,但终究还是没有结果。

  第一次亲人会面“冰释前嫌”,第二次会面,则发生在两岸开放交流的第二年。1988年,外公在香港再次与亲人见面,这次姚子龙的母亲也跟去了。由于台湾的同辈亲人年事已高,所以嘱托外公的一个侄子前来相见,一方面将台湾家里的情况告诉外公,另一方面,因为知道当时外公家里的境遇不好,侄子还特地带了一些美金进行帮扶,并将外公的户口本带来,也因此促成了第三次会亲。

  由于拿到了户口本等资料,4年后,也就是1992年,外公、外婆终于可以顺利回到台湾,回到那片他思念已久的故土,圆了归家的愿。这次回台,外公足足呆了3个月之久,知道了父母葬在哪里,看到了老房子,也见了所有的兄弟姐妹。

  1996年外公患结肠癌,治疗不理想,当时在大陆做生意的堂侄子将外公病重的消息带回台湾,那一年,几位年迈的叔公匆匆赶来昆明,在外公生命的最后旅程中陪他走了一段。叔公们来到昆明后,外公虽然化疗很痛苦,但依然坚决要陪着几位叔公去昆明周边景点游览,还与叔公们用闽南话聊天。那时,他是高兴的。

  姚子龙说,外公中华传统观念很强,一直有“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希望自己百年后可以葬回台湾,然而,他从未明确表达过非常迫切的想要回台湾定居的想法,因为他也会牵挂大陆的亲人,两边都是一个家,永远割不开,不能抛弃任何一方。

  姚子龙说:“两岸‘打断骨头连着筋’,亲缘关系、血缘关系,这是大陆和台湾之间永远断不了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见证两岸发展交流三十年——台商一家三代人的创业故事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两岸交流三十年·讲述】两岸一家人 共圆一个梦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讲述感人故事,一张照片记录精彩瞬间,一段视频珍藏难忘记忆。回顾过去,展...

晋江围头: 见证两岸从“冤家”变“亲家”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在厦中青年台胞学习十九大精神 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

台海网12月21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近日,市台联在同安军营村高山党校举办在厦中青年台胞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班。   市台联党组书记苏甦向在厦台胞们宣讲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理念、目标任务等,对做好新时期对台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下阶段工作中,市台联将以十九大精神为...

试析30年来美国对两岸交流的基本态度和影响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人民隔绝38年的状态被打破,与之相伴的两岸人员往来、经贸合作及文化交流也蓬勃展开。两岸交流的突破及深化是两岸同胞期盼早日团聚和实现统一,以及中国大陆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对台举措的结果。两岸交流的突破不仅使台湾当局最终放弃了坚持多年的“三不”政策,也促使美国不得不相应调整对台政策,从以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