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乡愁诗人”飘然远行——缅怀余光中先生(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台湾网 陈晓晓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二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乡愁是什么?是崔颢笔下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王安石笔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余光中笔下的“邮票、船票、坟墓”……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那一湾承载乡愁的“浅浅的海峡”就是横亘于福建和台湾之间的台湾海峡。

  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先生写《乡愁》,道尽海峡东岸台湾同胞的绵长乡关之思,也表达他对祖国的爱。乡愁看似淡淡的,却浓烈无比。他曾说:“乡愁这个东西并不是回乡就解,乡愁加上时间与加上文化的意义,就不只是地理的空间。”乡愁对两岸之间已经进入精神灵魂的层次,这也是文学的力量。

  他说:“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我出生在南京,父亲是泉州人,抗战时期又在重庆住了几年。要问我的故乡字哪里,其实很简单,我就是一个中国人。”“我是台湾作家,我也是南京作家,也可以说是福建作家,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我是中国作家’!”“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的中国”。他在谈及两岸诗歌创作时,还诚恳地说,“他乡之石,可以攻玉;故乡之石,可以攻错”。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求贯穿了余光中的一生。在台湾岛内,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卫者。2005年,陈水扁当局就提出过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湾文学界、教育界强力反对,余光中是其中先锋。他曾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2017年,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再次审核新课纲内容,有意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为30%。余光中和超过5万位各界人士参与了反对削减文言文课文的联署。

  与大陆分离六十余年的台湾从情感上与大陆的疏离,那不是时空的距离,而是人心的距离。乡愁的淡忘,血脉的疏远,让他深深忧虑。“我们登阅江楼,感觉气象非凡,长江天堑可以克服,海峡两岸的关系也一定可以。”他更殷切表达:“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海峡有隔阻,不阻云彩飞。”

  余光中这位望乡的牧神,对祖国的热爱,历来已久,珍藏心中。早在他38岁(1966年)壮年时,毫不忌讳地含泪写了遗嘱式的诗篇《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关广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歇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诗人已逝,乡愁犹在。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民族的血脉,一段断裂的历史,整个华夏同胞的心愿:两岸跨越那湾浅浅的海峡,同气连枝,血脉相融,一家团圆。(作者陈晓晓,系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余光中寄情“乡愁”捍卫中华文化:望过海峡是故乡

12月14日,台湾中山大学发布新闻简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余光中上午10时许病逝。两岸众多媒体纷纷转发这一新闻及关于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通过重温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达纪念与哀悼之意。   最后露面在生日聚会   据医院透露,余光中11月27日由家属送至院内急诊,经医师诊断为急性脑中风;因他89岁高龄易发生呛咳,住院期间陆续并发...

影响的焦虑——缅怀余光中先生

一种绝唱不息,一生叹息不止;一隅思恋不误,一冬离殇不休。生命总有归期,肉体终会在冬去春来中趋于腐坏,缅怀总表现出语言的苍白和活人的无奈,可是情感总容易在看透与痛感中形成悖论。   随着乡愁而飘零的生命不会为自己的轨迹哀悼,因为一切认知已经化为普世的关怀,滞留的情感不是对意义质询,而是为了成全一个时代的召唤,不是没有归期,只是想象的归期从来不...

余光中病逝 台网友悼念:流着中国血液的一代诗人

著名诗人余光中。(图片来源:台湾《东森新闻云》) 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过世,消息传来,台湾各界纷纷发文对余光中逝世表示哀悼。台湾知名作家、台湾文化部门前负责人龙应台表示,余光中走了,“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走得“光在心中”。有台湾网友留言称,“他的中国乡愁,令人怀...

台"太阳花"人士竟称余光中"死好" 惹众怒:畜生

台“太阳花学运”参与者王奕凱(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14日,享誉两岸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病逝于高雄医院,网络上众人哀悼。台湾“太阳花学运”人士王奕凱竟然在脸书公开发文称其“死好”,引来岛内各界以及网友的一片骂声。 据报道,王奕凱先在脸书上发文称“死好”,接着又改...

“乡愁”成绝响 诗人的故园情结

2003年9月,余光中回闽参加海峡诗会系列活动,在福州鼓山喝水岩“忘归石”碑前留影(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谢逸溪 朱力南 摄 台海网12月1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朱力南 通讯员 姚德纯)从永春县桃城镇一路蜿蜒向北,翻过大鹏山,山脚下静静躺着一个小山村。这里,便是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