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影响的焦虑——缅怀余光中先生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台湾网 温天鹏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一种绝唱不息,一生叹息不止;一隅思恋不误,一冬离殇不休。生命总有归期,肉体终会在冬去春来中趋于腐坏,缅怀总表现出语言的苍白和活人的无奈,可是情感总容易在看透与痛感中形成悖论。

  随着乡愁而飘零的生命不会为自己的轨迹哀悼,因为一切认知已经化为普世的关怀,滞留的情感不是对意义质询,而是为了成全一个时代的召唤,不是没有归期,只是想象的归期从来不是简单你或者我的归期。从来没有把诗情束缚在语言的牢笼中,情感的和鸣永远是为了唱响一种明朗的意识。站在船头遥想一种怀抱的温暖,归来希望在母亲河畔舞出久久的想念。

  海德格尔言“诗人的天职是返乡”,余光中是带着忠诚的情感,返回故乡的实践者。返乡,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归故土,更是一种精神的扎根,诗意的栖居无知者无畏,灵魂的还乡是治愈文人空虚、失落与幻灭情感的良药。他的乡愁不仅是对精致文化的留存,更是对生命的呼唤与救赎。他是一个把力量化入骨髓的勇者,在特定时候能发出怎样震撼的声音,一句“这头”“那头”,成为信念伊始的源头,也产生了跨越时代的影响。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先声,他认为互相影响原是文化交流所必有的现象,文学是全民族生命的表现,而生命是逐渐生长的,必有历史的连续性。所以,他对“命运感知”与“民族情怀”、“西而不化”与“西而化之”进行了诗意的整合,对“中国新文学”建构的价值期许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和积极警醒。他对“现代”如何接续“传统”的问题进行了审美地考量,审视“现代人文精神”建构的可能途径。这种冷静而睿智的自觉反思背后是其潜意识里对中国新文学之价值建构的深度期许。民族视野不能述尽他的野心,世界情怀才能容下他对存在之思的眷恋,这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事情。

  他在文学中寻寻觅觅,在情感世界中真诚坦率,把文学表达作为其思想的载体,通过乡愁意识与寻根情结诉诸文化的同一性,在同一性的表达中没有忘却在现代性的兴头上,碎片化的潜质给时代下了迷药。他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思想动向的观照,在特定的年代产生了日月般的人文效应,同时,这种关于异质化对同质化构成潜在威胁的考量,也成了余先生精神留给后人的忧思和焦虑。影响的焦虑从本质上来讲是文化的再生,只不过这种再生是一种超越性的新生。余先生的离开在归根意识的融合与重生中留下了空白之页。

  斯人已去,勿忘的念头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崇拜,因为留下的是永恒的使命和不朽的事业,也是一代代人对影响的焦虑。(作者:温天鹏,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生)

相关新闻
余光中寄情“乡愁”捍卫中华文化:望过海峡是故乡

12月14日,台湾中山大学发布新闻简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余光中上午10时许病逝。两岸众多媒体纷纷转发这一新闻及关于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通过重温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达纪念与哀悼之意。   最后露面在生日聚会   据医院透露,余光中11月27日由家属送至院内急诊,经医师诊断为急性脑中风;因他89岁高龄易发生呛咳,住院期间陆续并发...

余光中病逝 台网友悼念:流着中国血液的一代诗人

著名诗人余光中。(图片来源:台湾《东森新闻云》) 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过世,消息传来,台湾各界纷纷发文对余光中逝世表示哀悼。台湾知名作家、台湾文化部门前负责人龙应台表示,余光中走了,“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走得“光在心中”。有台湾网友留言称,“他的中国乡愁,令人怀...

台"太阳花"人士竟称余光中"死好" 惹众怒:畜生

台“太阳花学运”参与者王奕凱(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14日,享誉两岸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病逝于高雄医院,网络上众人哀悼。台湾“太阳花学运”人士王奕凱竟然在脸书公开发文称其“死好”,引来岛内各界以及网友的一片骂声。 据报道,王奕凱先在脸书上发文称“死好”,接着又改...

“乡愁”成绝响 诗人的故园情结

2003年9月,余光中回闽参加海峡诗会系列活动,在福州鼓山喝水岩“忘归石”碑前留影(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谢逸溪 朱力南 摄 台海网12月1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朱力南 通讯员 姚德纯)从永春县桃城镇一路蜿蜒向北,翻过大鹏山,山脚下静静躺着一个小山村。这里,便是余...

龙应台悼念余光中:“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过世,消息传来,台湾各界纷纷发文对余光中逝世表示哀悼。台湾知名作家、台湾文化部门前负责人龙应台表示,余光中走了,“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走得“光在心中”。有台湾网友留言称,“他的中国乡愁,令人怀伤不已。一个流着中国人之血的一代诗人。您慢走。”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蔡英文办公室表示,蔡英文对余光中病逝表示哀悼,蔡英文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