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离大陆去台湾的谢俊先生(左),1987年11月上旬回到江西南昌县尤口乡东谢村老家探亲,首先看望抚养他成人的三婶娘,但是婶娘已77岁,双目失明,看不见他的模样了(资料照片)。
但是,对于两岸的青年一代,能够在心灵深处拥有像余光中老一代人那样炽烈的“乡愁”,已经不是很普遍的存在了。如何让两岸的青年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血脉亲情,是我们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两岸青年要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余光中曾十分关注台湾青少年的教育和文化问题。
2005年,陈水扁当局提出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湾文学界、教育界强力反对,余光中是其中先锋。他曾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今年,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再次审核新课纲内容,有意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为30%。余光中和超过5万位各界人士参与了反对削减文言文课文的联署,最终使得备受关注的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维持45%至55%不变。
台湾当局此举为何会遭到强烈反对?
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在今年9月13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指出,岛内多数舆论都认为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文白之争”,而是一些势力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又一次“去中国化”的动作。其实质就是要“灭其文”“灭其史”,一点一滴地磨灭深刻在台湾社会中的中华文化痕迹,让台湾年轻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园,是两岸共同的根和魂。这也是以余光中为代表的各界人士强烈反对的原因了。
让中华文化不在年轻一代中泯灭,两岸青年的交流非常关键。在两岸恢复往来的的几十年中,各民主党派和各级政协都在为两岸青年群体的交流建言献策,并且付诸行动,收获颇丰。
就在本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大陆访问团时指出,在两岸交往中,要特别重视加强两岸青年群体的交流。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通过交流成为相互理解、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注入动力和活力。
余光中的去世,不会带走“乡愁”文化的基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是两岸青年人对这位老人最好的纪念。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人民政协网、解放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