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余光中曾幽默解读成名作:乡愁把我整个人遮住了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2010年,余光中在北京。图据《北京日报》

  12月14日,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先生辞世,享年90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乡愁》,是余光中最著名的诗作之一,不难想象,在那个改革开放刚刚开启,两岸之间文化交流刚有松动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句子,能撬动多大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

  余光中先生曾说:“《乡愁》已经变成了我的名片,现在这张名片变得太大,把我整个人都遮住了。”的确,在《乡愁》的背后,还有一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余光中。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记者印象中的余光中—— “乡愁诗人”

  仅有的一次见到余光中先生是在10年前的2007年,当时还是个大三的学生。

  2007年3月29日,先生受学校文学院的邀请进行一场讲座。

  记得那场讲座的题目是《诗与音乐》,记得先生讲了诗、画、乐之间的三角关系,还将中国传统的诗、西方传统的诗与音乐的关系进行了对比,还谈到如何以乐入诗、以诗状乐、以乐理入诗。

  为了表达对诗人的尊敬,学校还为先生举办了一场朗诵会。当时,在听完同学们的朗诵后,先生自己诵读了一首《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先生身形消瘦,但两眼有神。在朗诵《寻李白》时,时而低吟浅唱、自由舒展,时而错落参差、珠落玉盘。

  如果说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是对故乡、故土的一份情怀,那么《寻李白》则是先生另一种情感的迸发,就如他自己所说:“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是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活动结束后,先生接受了媒体采访,当时先生说:“《乡愁》已经变成了我的名片,很多人认识我之前都会接到这张名片。可是现在这张名片变得太大,把我整个人都遮住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余光中病逝 两岸民众缅怀

台湾中山大学外国语文系荣誉退休教授、诗人余光中(图)14日上午10时多病逝。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着有新诗、散文、评论、翻译、编辑等,多篇作品选入两岸三地大学、中学教科书,定居高雄。图片来源:台湾“中央社”档案照片   综合台湾媒体报道,“右手写诗,左手写文...

余光中的香港学生:他到生命的最后还是在写作

一代文学大师、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在台湾高雄病逝。余光中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对港中大贡献良多。港中大深表哀悼。   资料图:2008年5月4日下午,“台北文学季”五四文学茶会在台北市举办,诗人余光中在会前签名留念。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香港是余光中...

余光中逝世 他的乡愁诗意让人怀念

12月14日,台湾中山大学发布新闻简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余光中上午10时许病逝。两岸众多媒体纷纷转发这一新闻及关于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通过重温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达纪念与哀悼之意。 最后露面在生日聚会 据医院透露,余光中11月27日由家属送至院内急诊,经医师诊断为急性脑中风;因他89岁高龄易发生呛咳,住院期间陆续并发心衰竭及...

余光中去世带走无尽乡愁 其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以一首《乡愁》享誉华人世界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病逝。台媒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出生的余光中是“茱萸的孩子”,他历经战乱流离,漂泊过海,将思乡情怀写就《乡愁》和《乡愁四韵》。在生命最后的一段岁月,诗人站在高雄西子湾研究室远眺台湾海峡,乡愁只在他的心里,“而乡愁...

“余光中”逝世后,台湾还有“乡愁”吗?

台湾诗人余光中14日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 从中午开始,岛哥的手机就被这则消息霸屏。他那首著名的《乡愁》,早已在海峡两岸家喻户晓。 乡愁是什么?在那些两岸阻绝、不同音讯的日子里,乡愁是船票,是邮票,是坟墓,还是海峡。一言以蔽之,是绿叶对根的思念,也是困住思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