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余光中的香港学生:他到生命的最后还是在写作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一代文学大师、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在台湾高雄病逝。余光中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对港中大贡献良多。港中大深表哀悼。

  资料图:2008年5月4日下午,“台北文学季”五四文学茶会在台北市举办,诗人余光中在会前签名留念。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香港是余光中生命和创作中的重要一站,他曾写道:“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最后虽然分了手,却不是为了争端。”21岁时,余光中与家人迁居香港,一年后东渡台湾。到1974年,他再来到香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至1985年离港返台。

  香港著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樊善标在八十年代时上过余光中的“现代文学”课,他怀着十分尊敬和爱戴之情回忆起当年的老师。

  樊善标彼时是中文系大二学生,之前读过余光中的诗和散文,非常景仰老师。课堂上余光中很严肃,不像其他老师会说笑,因此他并不敢接近。虽然如此,余光中对于五四时期诸多作家的独到看法,在课堂中吹起一股新风,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余光中的诸多观点,与中国大陆在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重写文学史”观点不谋而合。

  余光中回到台湾后,仍常来香港参加活动。1992年,樊善标已留校任教,一次活动中,系里派他去接余光中,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老师。让他格外惊喜的是,当他告诉老师最喜欢的诗集是《在冷战的年代》,老师就打开行李箱,拿出一本签了名送给他。他感慨地说:“他是一个大师,应该只带了几本书送给朋友的。我去接他也不算是什么工作,他就把这本书送给了我。”

  后来,每次余光中来香港,樊善标都会去见老师。他将老师当做自己散文写作的榜样,而余光中对散文革命的主张,是樊善标在现代文学领域研究的第一个课题。

  樊善标最后一次见余光中,是在2015年春天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钱四宾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上,那时候余光中精神矍铄,思想敏锐。今年10月,台湾中山大学为余光中办了庆生宴,樊善标受邀参加,但是因为要授课无法前往。“现在觉得很遗憾,如果不顾一切去看那多好啊!”说到这里,他不禁哽咽了。

  余光中著作等身,无论散文、诗歌、翻译、评论都有极高成就。今年7月,还有一本译作刚刚出版。樊善标说:“余老师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创作上,差不多70年都在创作,他在写作方面应该是没有遗憾了,他要写的东西都写出来了,到生命的最后还是在写作。”

    原标题:诗人余光中病逝 港中大致哀 昔日学生:他在写作上没有遗憾

相关新闻
余光中逝世 他的乡愁诗意让人怀念

12月14日,台湾中山大学发布新闻简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余光中上午10时许病逝。两岸众多媒体纷纷转发这一新闻及关于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通过重温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达纪念与哀悼之意。 最后露面在生日聚会 据医院透露,余光中11月27日由家属送至院内急诊,经医师诊断为急性脑中风;因他89岁高龄易发生呛咳,住院期间陆续并发心衰竭及...

余光中去世带走无尽乡愁 其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以一首《乡愁》享誉华人世界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病逝。台媒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出生的余光中是“茱萸的孩子”,他历经战乱流离,漂泊过海,将思乡情怀写就《乡愁》和《乡愁四韵》。在生命最后的一段岁月,诗人站在高雄西子湾研究室远眺台湾海峡,乡愁只在他的心里,“而乡愁...

“余光中”逝世后,台湾还有“乡愁”吗?

台湾诗人余光中14日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 从中午开始,岛哥的手机就被这则消息霸屏。他那首著名的《乡愁》,早已在海峡两岸家喻户晓。 乡愁是什么?在那些两岸阻绝、不同音讯的日子里,乡愁是船票,是邮票,是坟墓,还是海峡。一言以蔽之,是绿叶对根的思念,也是困住思念的...

“写过一千首诗”的余光中,乡愁之外还有这些名作

据台湾中山大学证实,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于14日上午10时多病逝,享年九十岁。作为一首“写过一千首诗,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的文学家,余光中最为人熟知的还是那首《乡愁》。 资料图:余光中。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