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余光中去世带走无尽乡愁 其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环球时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为抢救中华文化而奔走

  台湾“中央社”称,余光中是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早年因战乱颠沛流离,却无碍他在文坛崭露锋芒,1949年为躲避国共内战转学到厦门大学,至来年5月到台湾之间的短短十日就发表了六七首诗作、7篇评论和两篇译文。1956年与苦等多年的表妹范我存结婚,生了四个女儿。1985年在国民党大佬李焕的邀请下,余光中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迁居高雄。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其诗文作品广泛被两岸教科书收录,如《乡愁》《我的四个假想敌》和《听听那冷雨》。梁实秋曾评价他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是散文家梁实秋的弟子。他曾向记者透露,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时,恩师认为最多只能卖300本。余光中不服气,硬是印了1000本,全部卖光。

  近年来,余光中一直在为抢救中华文化而奔走。“中华语文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仪对余光中去世“十分震惊、不舍”。段心仪回忆说,“95课纲”删减国文课时数、去除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改为“论孟选读”,当时一群深表忧心的文化人士生怕势单力薄,找了余光中担任联盟精神领袖,在其推动之下,有八成学校选修采用“论孟选读”,并在“101课纲”改为必选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后来余光中觉得联盟太松散,而国文教育的抢救不是一时的,因此发起“中华语文促进协会”,并担任创会理事长达4年,“近期有向余老师报告文言文比率遭课审大会降低一事,他也十分痛心”。此前在2006年,余光中公开批评前“教育部长”杜正胜的删减文言文政策,称杜正胜如果读好文言文,就不会把挽联“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

  香港星岛日报网14日称,余光中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因为我和她曾有12年的缘分”。文章称,余光中当年迁居来港时21岁,一年后赴台湾,再来时人已中年,在香港的那10多年对他很重要。

  乡愁是诗歌主旋律

  余光中创作近70年,写了上千首诗,出版几十本书。文坛认为他早该摘下诺贝尔桂冠,他却豁达表示:“一个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荣!”而对于华人世界来说,他的那首《乡愁》不能不提。联合新闻网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引用余光中的作品,一席“乡愁说”让这首诗流传更广。余光中当时表示,乡愁只是单纯的怀乡,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情。虽然多年来他去大陆20多次,以为乡愁应该能解了,但故乡的事、小时候的玩伴大都不在了,而这样的乡愁,不是买张船票、机票回去就能解得了的。

  余光中曾写过新诗《当我死时》,“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彰显其一生志向及心愿。如今他走向了人生尽头,“这次,乡愁不知会将他载往何方?”【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崔明轩】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余光中”逝世后,台湾还有“乡愁”吗?

台湾诗人余光中14日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 从中午开始,岛哥的手机就被这则消息霸屏。他那首著名的《乡愁》,早已在海峡两岸家喻户晓。 乡愁是什么?在那些两岸阻绝、不同音讯的日子里,乡愁是船票,是邮票,是坟墓,还是海峡。一言以蔽之,是绿叶对根的思念,也是困住思念的...

“写过一千首诗”的余光中,乡愁之外还有这些名作

据台湾中山大学证实,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于14日上午10时多病逝,享年九十岁。作为一首“写过一千首诗,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的文学家,余光中最为人熟知的还是那首《乡愁》。 资料图:余光中。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余光中这首诗 陈水扁、谢长廷、陈菊都引用过

余光中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14日辞世的诗人余光中,长期居住高雄市,为高雄所写的诗作《让春天从高雄出发》琅琅上口,更常被政治人物引用,包括前高雄市长谢长廷、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均曾引用这首诗,高雄市长陈菊竞选时,也曾发表“教育的春天从高雄出发”教育政策白皮...

余光中:一生坚持纸笔写作 与互联网“绝缘”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他70年代创作的一首《乡愁》,至今仍脍炙人口。余光中一生坚持用纸笔写作,一直保持对互联网的“绝缘”。   余光中一辈子没用过手机,也不上网。但凭借深厚的语言造诣,他还经常为网络文学和简讯的评比担任评审。他笑言,自己还能掌控的现代机器,只有汽车和电动剃须刀。他表示,并不是故意与网络隔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