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余光中去世带走无尽乡愁 其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环球时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以一首《乡愁》享誉华人世界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病逝。台媒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出生的余光中是“茱萸的孩子”,他历经战乱流离,漂泊过海,将思乡情怀写就《乡愁》和《乡愁四韵》。在生命最后的一段岁月,诗人站在高雄西子湾研究室远眺台湾海峡,乡愁只在他的心里,“而乡愁,是无解的”。

  “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高雄中山大学14日中午发布新闻稿,证实中山大学外国语文系荣誉退休教授、诗人余光中当天上午10时多病逝,享寿90岁;家属表示不愿被打扰,谢绝采访。联合新闻网14日称,今年10月23日在高雄西子湾会馆,中山大学为余光中庆祝九十大寿,是诗人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当天他谈兴极佳。据悉,余光中11月27日到医院挂急诊,诊断为急性脑中风,14日因呼吸衰竭过世。

  蔡英文称,余光中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不只他的诗文广为人知,他精心翻译的外国作品如《梵高传》也启蒙了许多文艺青年。高雄市长陈菊称,听闻余光中过世的消息万分不舍,“高雄因余光中而软,港都因余光中而暖,我们对他的怀念与记忆也将像铁轨一样长”。“文化部长”郑丽君称,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必须铭记的一页。作家龙应台写道,最后一次见余光中,他安静无语,时而坐寐;身体瘦弱,但是知道他瘦弱的身体内曾经有如何炽热的光,照亮了苍白年代里多少幽闭孤愤的心灵。文章说,余光中走了,在70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余光中”逝世后,台湾还有“乡愁”吗?

台湾诗人余光中14日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 从中午开始,岛哥的手机就被这则消息霸屏。他那首著名的《乡愁》,早已在海峡两岸家喻户晓。 乡愁是什么?在那些两岸阻绝、不同音讯的日子里,乡愁是船票,是邮票,是坟墓,还是海峡。一言以蔽之,是绿叶对根的思念,也是困住思念的...

“写过一千首诗”的余光中,乡愁之外还有这些名作

据台湾中山大学证实,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于14日上午10时多病逝,享年九十岁。作为一首“写过一千首诗,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的文学家,余光中最为人熟知的还是那首《乡愁》。 资料图:余光中。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摄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余光中这首诗 陈水扁、谢长廷、陈菊都引用过

余光中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14日辞世的诗人余光中,长期居住高雄市,为高雄所写的诗作《让春天从高雄出发》琅琅上口,更常被政治人物引用,包括前高雄市长谢长廷、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均曾引用这首诗,高雄市长陈菊竞选时,也曾发表“教育的春天从高雄出发”教育政策白皮...

余光中:一生坚持纸笔写作 与互联网“绝缘”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他70年代创作的一首《乡愁》,至今仍脍炙人口。余光中一生坚持用纸笔写作,一直保持对互联网的“绝缘”。   余光中一辈子没用过手机,也不上网。但凭借深厚的语言造诣,他还经常为网络文学和简讯的评比担任评审。他笑言,自己还能掌控的现代机器,只有汽车和电动剃须刀。他表示,并不是故意与网络隔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