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首《乡愁》享誉华人世界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4日病逝。台媒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出生的余光中是“茱萸的孩子”,他历经战乱流离,漂泊过海,将思乡情怀写就《乡愁》和《乡愁四韵》。在生命最后的一段岁月,诗人站在高雄西子湾研究室远眺台湾海峡,乡愁只在他的心里,“而乡愁,是无解的”。
“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高雄中山大学14日中午发布新闻稿,证实中山大学外国语文系荣誉退休教授、诗人余光中当天上午10时多病逝,享寿90岁;家属表示不愿被打扰,谢绝采访。联合新闻网14日称,今年10月23日在高雄西子湾会馆,中山大学为余光中庆祝九十大寿,是诗人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当天他谈兴极佳。据悉,余光中11月27日到医院挂急诊,诊断为急性脑中风,14日因呼吸衰竭过世。
蔡英文称,余光中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不只他的诗文广为人知,他精心翻译的外国作品如《梵高传》也启蒙了许多文艺青年。高雄市长陈菊称,听闻余光中过世的消息万分不舍,“高雄因余光中而软,港都因余光中而暖,我们对他的怀念与记忆也将像铁轨一样长”。“文化部长”郑丽君称,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必须铭记的一页。作家龙应台写道,最后一次见余光中,他安静无语,时而坐寐;身体瘦弱,但是知道他瘦弱的身体内曾经有如何炽热的光,照亮了苍白年代里多少幽闭孤愤的心灵。文章说,余光中走了,在70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