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0余年的发展,如今,台商在大陆投资已是遍地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30年来,台商西进,西进,再西进,在大陆这个全球瞩目的大舞台上,既实现自身不断发展,也为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厦门广电系列报道《两岸三十年》,我们一起来回顾台商西进大陆的投资历程。
1990年厦视新闻片段:其实早在1985年,一家以新加坡某公司资本注册的,在厦门湖里工业区的独资企业,三德兴就是厦门经济特区,第一家台资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台商开始进入大陆投资,并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掀起首波热潮。设立在厦门的台资企业三德兴,就是这当中的代表,当时,台商主要以外商名义或较为低调的方式进入大陆,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进行试探性投资。
时任厦门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新平 (采访时间:1990年):我们是带着市场、管理技术、生产,来厦门投资。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在大陆又掀起新一波改革与发展浪潮。随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大陆经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台商看好大陆经济发展潜力,加快加大投资,形成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第二波高潮。
时任台湾永桦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国荣(采访时间:1992年):大陆从十四大以后,形成一个更开放的政策,这当然是我们这些投资者最希望的。
相关数据显示,1992年到1994年三年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计2.3万家,主要以石化、重化工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中1992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协议金额仅次于香港,跃居大陆吸引境外投资的第二位。
然而,1996年,台当局政策出现重大转变,李登辉提出了意在阻碍限制两岸经贸交流的所谓"戒急用忍"口号,对台商赴大陆投资进行严格管制,导致台商投资开始出现徘徊或滑落。所谓"戒急用忍"政策不仅损害了两岸关系,更直接损害了台湾工商业者的利益。
进入新世纪,随着大陆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提速,台商果断抓住机遇,调整投资策略,以电子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大陆寻求发展。于是从2000年开始,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了第三次高潮,台商在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收获期,有些企业年营业额达数百亿元新台币,并成为台湾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