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台商两岸三十年势头良好 续写“登陆”传奇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历经30余年的发展,如今,台商在大陆投资已是遍地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30年来,台商西进,西进,再西进,在大陆这个全球瞩目的大舞台上,既实现自身不断发展,也为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厦门广电系列报道《两岸三十年》,我们一起来回顾台商西进大陆的投资历程。

  1990年厦视新闻片段:其实早在1985年,一家以新加坡某公司资本注册的,在厦门湖里工业区的独资企业,三德兴就是厦门经济特区,第一家台资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台商开始进入大陆投资,并在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掀起首波热潮。设立在厦门的台资企业三德兴,就是这当中的代表,当时,台商主要以外商名义或较为低调的方式进入大陆,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进行试探性投资。

  时任厦门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新平 (采访时间:1990年):我们是带着市场、管理技术、生产,来厦门投资。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在大陆又掀起新一波改革与发展浪潮。随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大陆经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台商看好大陆经济发展潜力,加快加大投资,形成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第二波高潮。

  时任台湾永桦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国荣(采访时间:1992年):大陆从十四大以后,形成一个更开放的政策,这当然是我们这些投资者最希望的。

  相关数据显示,1992年到1994年三年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计2.3万家,主要以石化、重化工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中1992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协议金额仅次于香港,跃居大陆吸引境外投资的第二位。

  然而,1996年,台当局政策出现重大转变,李登辉提出了意在阻碍限制两岸经贸交流的所谓"戒急用忍"口号,对台商赴大陆投资进行严格管制,导致台商投资开始出现徘徊或滑落。所谓"戒急用忍"政策不仅损害了两岸关系,更直接损害了台湾工商业者的利益。

  进入新世纪,随着大陆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提速,台商果断抓住机遇,调整投资策略,以电子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大陆寻求发展。于是从2000年开始,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了第三次高潮,台商在大陆投资逐渐进入收获期,有些企业年营业额达数百亿元新台币,并成为台湾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两岸交流三十年 这些文艺作品让你记住乡愁

2017年是两岸打破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30周年。30年前,在两岸同胞的不懈努力下,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被打破,两岸交流交往大门由此打开。两岸从隔绝到逐渐开放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诗文歌曲和影视剧作品。   电视剧《原乡》:回家看娘 原乡情长   电视剧《原乡》还...

吴敦义:两岸僵局还是要靠国民党才能解决

吴敦义(图片来源:台湾“东森新闻云”)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国民党今天(9日)召开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党主席吴敦义在开幕致词时痛批民进党执政不佳,对待人民是何等残酷,因此面对明年选举,国民党要向民众提“保持年轻、保证廉能、苦民所苦、面向全球”四大...

两岸发展道路竞比的历史性转折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前主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李逸舟(资料图)   香港中评社7日发表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前主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李逸舟的评论文章指出,以十九大为标志,两岸长期以来实际进行的关于道路与制度问题的竞赛对...

用中国梦骨肉情民族义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

逛花都 访古城 说文化 聊情缘 两岸媒体人结束漳州采风

台海网12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成沛/文 沈威/图)东南花都赏卉华,语堂故里说文化,漳州古城访孔庙,五湖四海传佳话……参加第八届海峡媒体峰会的两岸媒体人,昨日继续漳州采风行程,从漳州开发区到漳浦,从平和到漳州城区,几乎横跨大半个漳州。今日,结束所有行程的两岸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