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弹片·寻亲·抽水马桶——一位资深广播工作者的两岸交流记忆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查文晔)1972年4月7日,这是刻在一块炮弹弹片上的日期。弹片收藏者是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高级编辑毕福臣,这些从金门打到厦门小嶝岛的弹片作为历史的见证,被他珍藏了40多年。

  1972年,两岸仍处军事对峙状态,厦金地处前线,双方均是“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毕福臣登岛那天正好是单日。“我们下午4点多上岛后,连队指导员就告诉我,赶紧进掩体。没过5分钟,这边就打了两炮。过了不到5分钟,金门也朝这边打了两炮。”事后,指导员送了他两块弹片。

  在小嶝岛上,毕福臣看到24个大喇叭叠在一起,每个喇叭都有2米高、1米宽,对着金门方向。金门也有类似的“大喇叭群”对着大陆。“喇叭工作时,面对面说话根本听不见。”毕福臣说。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同时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呼吁尽快实施两岸通邮通航,同胞直接接触,探亲访友,参观交流。大陆方面公布的政策让分隔两岸的骨肉至亲看到了团圆的希望,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失散亲人。

  由于两岸无法直接通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专门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地设立邮政信箱,以便接受台湾听众信件。1980年,《空中之友》节目开播后第15天,就收到台湾来信,其中开列了12人的寻亲名单。台播部派出记者到河南,在当地政府协助下查清了情况,并在节目中予以反馈。

  1984至1987年,台播部共为187位台胞找到在大陆的亲人。其中,1987年就有61位。“两岸隔绝40多年,亲人无法见面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毕福臣说,能在那个特殊年代参与为两岸同胞架起心桥的工作,他十分欣慰。

  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民意压力宣布开放部分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两岸交流大门终于打开,毕福臣和同事们立即投入关于探亲热潮的报道。当时,编辑部派了七八路记者,奔赴粤、闽、鄂、湘、鲁等接待台胞较多的省份采访。

  采访中,毕福臣感受到由于长期隔绝,两岸同胞间难免存有隔阂与误解。一次,他接待一位回大陆探亲的台湾海员。两人饭后坐车回电台,沿路很多新修的高层建筑引起了台胞的兴趣。

  “这些楼是干什么的?”“这么高的楼有电梯没有?”“我能下去看一下吗?”……一连串的追问,折射出两岸刚恢复交流时台胞渴望了解大陆的心情。梳理了台胞们关心的问题之后,毕福臣归纳出“台湾同胞疑虑250例”,在节目中予以解答。

  在接触过的台胞中,毕福臣印象最深的是1979年在浙江省黄岩县采访的王友定。“那时整个黄岩县,没有一栋房子有抽水马桶。他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不习惯现在这个厕所,问能否请政府帮忙建个有卫生间的房子?”

  经毕福臣向县领导反映,由县里资助一部分钱,并拨给宅基地,王友定盖起一栋两层小楼,安上了抽水马桶。

  现在的黄岩早已高楼遍地,变了模样。毕福臣说,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对台广播开播60年,特意邀请王友定来京参加活动。“他还记得我帮的这个忙。他说,自己的房子在当地已经落后了。但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他觉得回来定居这一步走得没错。”

  作为两岸交流历程的见证者,毕福臣感慨良多。“2000年,我又去了小嶝岛,那里已辟为旅游区了,金门也建了战地观光园。这段历史,两岸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看。听说,小嶝岛还发展成了台湾小商品集散地。”

  “两岸一家亲,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祖国大陆一直以耐心和爱心去做台湾同胞的工作。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真诚关爱。”毕福臣说,越来越多台胞感受到了大陆的善意,中央对台政策的感召力越来越大。

  “回顾历史很有意义。我们要不忘过去,正视现实,面对未来,为实现祖国统一尽心尽力。”毕福臣说。

相关新闻
两岸交流30年 这5个故事让我们感动到热泪盈眶

30年前的1987年,割不断的骨肉亲情终于融化了阻隔海峡的坚冰,冲开了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在开放探亲前,两岸间,已有许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亲人,表达思念;开放探亲后,又有太多动人故事令人感怀。下面的5个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在三十余载的长河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1.一座位于香港的信件中转站竟是他的家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想家·回家·两岸一家

高秉涵。人民日报记者 孙立极摄 1987年,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召开记者会,呼吁开放赴大陆探亲。杨祖珺提供 “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 你可曾想象,一群五六十岁的老男人穿着“想家”字样的上衣,哭着说想妈妈……1987年的台北街头,这是多次出现的场景。 当时,在两岸...

共燃中华文化之光,联弹心灵契合之曲——两岸文化交流30年纪事

1987年是周功鑫入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第16年。这位辅仁大学高材生求职时选择了这一工作,只因“中华文化宝库里有学不完的知识”。矢志成为中国艺术史专家的她不曾想到,多年后会参与两岸故宫博物院历史性合作。   周功鑫的“幸运”,得益于两岸有识之士长期推动文化交流的不懈努力,更因为“中华文化之光早已深深根植于两岸中国人的内心”。回顾两岸交流30年...

行脚两岸 记录历史——两岸记者回首交流三十载

1987年9月,台湾《自立晚报》派出两位记者冲破台当局禁令,绕道第三地来到祖国大陆采访。此后30年间,两岸新闻交流逐步扩大,两岸记者你来我往,见证了两岸社会发展变迁,记录下两岸交流波澜壮阔的历程,在传播两岸资讯、增进同胞理解、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首往事,参与这项工作的两岸记者感慨万千。   踏上彼岸开启同胞相互了解的窗口   “看到...

商务部:30多年来大陆实际使用台资超660亿美元

商务部台港澳司日前披露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9月,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来大陆投资项目10.1万个,实际使用台资660.65亿美元,粗估创造大陆11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台湾是大陆第二大投资来源地,大陆是台湾最大的投资目的地。   “台资作为大陆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陆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积极贡献,也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孙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