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两岸交流30年 这5个故事让我们感动到热泪盈眶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30年前的1987年,割不断的骨肉亲情终于融化了阻隔海峡的坚冰,冲开了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在开放探亲前,两岸间,已有许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亲人,表达思念;开放探亲后,又有太多动人故事令人感怀。下面的5个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在三十余载的长河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1949年离大陆去台湾的谢俊先生(左),1987年11月上旬回到江西南昌县尤口乡东谢村老家探亲,首先看望抚养他成人的三婶娘,但是婶娘已77岁,双目失明,看不见他的模样了(资料照片)。

  1.一座位于香港的信件中转站竟是他的家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分隔两岸的民众看到了开放的希望,一些迁台老兵开始写信,开始寻找失联三十多年的亲人。当时,由于两岸尚未通邮,老兵们为了表达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不得已辗转把信寄到了香港。

田圻畅家中的信件。视频截图自新华网《家书抵万金》

  田圻畅从1983年开始在香港帮助两岸寻亲,4年的时间共有一万多封信经过他在两岸之间流转,他的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信件中转站。

  那些收信人为田圻畅的信件,就是需要他传递的思念。由于大陆幅员太大,当时的航空也不发达,所以每一封信的背后都将是数月的漫长等待。

田圻畅讲述因地址不详信件未送达的遗憾的故事。视频截图自新华网《家书抵万金》

  30余载的背井离乡,或许意味着沧海桑田。不幸中的万幸是,有些人找到了在大陆的亲人,一家人辗转在香港团圆。而有的等待后的结果却是“查无此人”,永不抵达的家书或许就代表了永远的遗憾。“不幸中的万幸”和“查无此人”交织汇聚成那个时代的缩影。

姐姐和弟弟在田圻畅家团聚。视频截图自新华网《家书抵万金》

  四年,一万多封信,一万多次的寻找,这只是经过田圻畅传递的信,在那个年代,这些数字想必只是冰山一角。

  2.一群敲开了封锁之门的老兵的故事

何文德在台上演讲。资料图

  两岸封锁之门是被一群老兵敲开的,他们的领头人叫何文德,可知道,当时他这么做,是抱着必死的信念。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县人。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见父母,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他站在台上,用嘶哑而高亢的声音高喊着:“你要抓、要杀、要活埋,听清楚,动手吧!”

  这一幕来自1987年3月。同月,何文德任会长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为了不连累家人,何文德竟离了婚,还写下遗书。

何文德返乡探亲时穿的夹克衫。正面墨笔书“想家”,背面朱书“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何文德和几位老兵穿着胸前写着“想家”两个大字的衣服,到闹市、眷村、“荣民之家”一张张发送传单。他们借传单回应:“如果说这是我们为中国历史上因真正分裂而使得千千万万离散的骨肉、隔绝的夫妻、破碎的家庭得有重新团聚之期所必须付出的某种代价,我心甘情愿承受这一切!”

视频截图:何文德讲述返乡历史。来自央视网。

电视剧《原乡》还原老兵上街场景。

  这些老兵们游行、集会,高唱着《母亲你在何方》,终于敲碎了封锁的坚冰。

  1988年1月14日,以何文德为团长的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启程赴大陆。探亲团手持“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返乡探亲团”的小旗子,旗子上印着两岸地图,一群白鸽正由台湾向西飞进大陆。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相关新闻
两岸婚姻30年,大陆配偶的酸甜苦辣值得关注

两岸交流三十年,但针对生活在台湾的大陆配偶,依据台湾当局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他们在未取得台湾地区身份证之前,既非“台湾人士”亦非“一般外籍人士”,在身份上存在着以“他者”转成“我族”的困难。同时,因为两岸关系时暖时冷,台湾当局制定出不同于一般外籍配偶的“两岸法规”,致使大陆配偶在台湾部分权利受到压缩。   首先是,“语言隔阂”和“文字障...

弹片·寻亲·抽水马桶——一位资深广播工作者的两岸交流记忆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查文晔)1972年4月7日,这是刻在一块炮弹弹片上的日期。弹片收藏者是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高级编辑毕福臣,这些从金门打到厦门小嶝岛的弹片作为历史的见证,被他珍藏了40多年。   1972年,两岸仍处军事对峙状态,厦金地处前线,双方均是“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毕福臣登岛那天正好是单日。“我们下午4点多上岛后,连队指导员就告诉我,赶...

想家·回家·两岸一家

高秉涵。人民日报记者 孙立极摄 1987年,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召开记者会,呼吁开放赴大陆探亲。杨祖珺提供 “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 你可曾想象,一群五六十岁的老男人穿着“想家”字样的上衣,哭着说想妈妈……1987年的台北街头,这是多次出现的场景。 当时,在两岸...

共燃中华文化之光,联弹心灵契合之曲——两岸文化交流30年纪事

1987年是周功鑫入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第16年。这位辅仁大学高材生求职时选择了这一工作,只因“中华文化宝库里有学不完的知识”。矢志成为中国艺术史专家的她不曾想到,多年后会参与两岸故宫博物院历史性合作。   周功鑫的“幸运”,得益于两岸有识之士长期推动文化交流的不懈努力,更因为“中华文化之光早已深深根植于两岸中国人的内心”。回顾两岸交流30年...

行脚两岸 记录历史——两岸记者回首交流三十载

1987年9月,台湾《自立晚报》派出两位记者冲破台当局禁令,绕道第三地来到祖国大陆采访。此后30年间,两岸新闻交流逐步扩大,两岸记者你来我往,见证了两岸社会发展变迁,记录下两岸交流波澜壮阔的历程,在传播两岸资讯、增进同胞理解、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首往事,参与这项工作的两岸记者感慨万千。   踏上彼岸开启同胞相互了解的窗口   “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