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台湾 >> 两岸交流  >> 正文

两岸30年 妄行挡不住“回家”之路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30年前,台湾社会各界同情支持“想家”的老兵;30年后,老兵在街头被辱骂“中国难民”,成为“被歧视和讪笑的完美目标”。30年过去,返乡回家的路尚未走完——

-------------------

生要奉上一杯茶,死要敬上三炷香。身为人子,这是人性中最大的需求。但是在30多年前的台湾,这却是逾越雷池“通匪”的死罪。

近日,台北一场“两岸交流30年纪念会”上,从沈阳嫁到台湾的李采恩说:“我特意带着我9岁的儿子来,就是想告诉他,你现在想见姥姥就见姥姥,这是很多前辈用痛苦、呐喊、豁出命争取来的。”

李采恩口中的前辈,是当年数十万名有家归不得的老兵(大陆籍退伍军人),是所有同情、帮助、与老兵站在一起冲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天条”的人们……

想家 撬动两岸坚冰

无论何时何地,说到台湾的老兵探亲,不会错过1987年3月28日、老兵何文德在台北“幸安国小”的那段呐喊:“我,何文德,湖北省房县人。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见父母,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你要抓、要杀、要活埋,听清楚,动手吧!”

当时在场的杨祖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个时候,不容易啊!”杨祖珺当时所在的《前进》杂志社,成为返乡探亲运动的推手,1987年4月何文德任会长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地址就在杂志社内。虽然“我的父母在哪里”是老兵们的集体痛苦,但杨祖珺回忆:“问一句‘老乡,想回家吗’却等同于‘共产党’。我们印了‘想家’的传单,每一份传单都是募款印的,何文德非常珍惜,每张都坚持亲自送到老兵手上,但发传单时被跟监,被打被抢,我们就发动一些热心的年轻人一对一地远远跟着发传单的人,遇到情况赶紧往杂志社打电话报信,我就守在杂志社接电话……”即使这样,何文德还是在彰化的“荣民之家”被痛打出门。有影像存证,何文德在台北的街头,衬衫上喷着“想家”的大字,问声:“老乡,你想家吗?”递上传单并一鞠躬。

事隔30年,记者在台北重读杨祖珺提供的当年的传单,瞬间触到那时的悲愤和乡愁: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想回家,怎么办?你想念父母吗?回家的时候到了!最脆弱的情感凝聚成最坚强的力量,战胜恐惧与强权。

当台北街头有越来越多的人穿上“想家”的衬衫;当1987年的母亲节,热闹的“国父纪念馆”广场,牵着幼儿的年轻母亲和穿着“想家”衬衫的半百儿子站成两排相对,无言展示母子分离之痛;当这些“老儿子们”一起合唱: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想家”两字撬动了两岸坚冰——

1987年10月15日,时任“内政部长”的吴伯雄代表台湾当局宣布: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等亲以内亲属的,可以申请赴大陆探亲。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新闻
两岸艺术节将闭幕 本周上演最后三场演出

■《海鸥》剧照   台海网11月2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两岸艺术节将于26日闭幕,闽南大戏院本周将上演艺术节期间最后三场精彩演出,分别是23日白俄罗斯扬卡库巴拉剧院演出的契诃夫戏剧《海鸥》、25日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26日“贝多芬春之狂想奏鸣曲”克莉丝黛尔·李小提琴独奏...

两岸歌手唱响鹭岛 一带一路·2018厦门跨年音乐会下月启幕

台海网11月2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陈成沛 文/图)经贸搭台,文化唱戏,一场金融论坛和音乐会的跨界合作下月将在厦门启幕。导报记者从昨日下午在厦门“在东方艺术馆”举行的一带一路·2018厦门跨年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场汇集格莱美奖三度获得者 Veronica Nunes & Ricardo...

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乃仙:在异乡努力闯出一片天

▲台湾两岸情经贸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乃仙   台海网11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成沛)我10岁就跟随父母一起到厦门生活,跟弟弟两人从小就在大陆受教育,我也常说自己是老厦门人。从高中开始就到大陆各地学习跟出差,走遍大中小城市,认为厦门不论是气候、语言、生活习惯都跟台湾...

【两岸交流三十年·讲述】家·团圆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宋清辉:经贸交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弹指一挥间,两岸开放交流三十年。这三十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过明堡暗礁、崇山峻岭……目前,两岸已由完全隔绝、互不往来到现在全面实现三通,两岸经贸从零起步,三十年来已经高达上万亿美元,大陆已稳居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些都铭刻着两岸人民的精诚努力。   三十年来,两岸关系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两岸经济文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