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在那个海峡隔绝的特殊年代,跟随国民党撤到台湾的大陆籍老兵们与亲人隔绝两岸、无法相见,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串沉甸甸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创作成31集电视连续剧《原乡》,也被浓缩成6幕歌剧《回家》。
《回家》,
人生不变的方向
“岁月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回家是人生不变的方向。”由江西省歌舞剧院精心打造的民族歌剧《回家》,为观众讲述了一段大陆籍台湾老兵罗旺篼38年后(1949年至1988年)回家探亲曲折感人的故事。
“我还记得那是个下着冻雨的冬天。”《回家》总制片人郜海镭回忆说,“一位宜春高安籍的老兵,来到离家门口还有30米的地方,突然跪下来,就这么跪着一步步走向老母亲……早已哭瞎了双眼的老母亲,摸索着儿子的头才和他相拥在一起。”
郜海镭记得,那所老屋的墙边摆放着很多坛子,里面是老母亲为儿子做的他最爱吃的干薯片,“从儿子离家开始做,每盼一年就做一坛”。在《回家》里,除了干薯片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腌笋,其他情节几乎原封不动。
总导演徐向东说,这是一部献给大陆籍台湾老兵及他们后人的剧。“在所接触走访的台湾老兵家庭中,我们发现,老兵们的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大陆是我家’的意识,并且这种意识代代相传。绝大多数家庭还保持着逢年过节祭祖的习惯,他们说要把这种民族血脉传下去。”
《撕裂我吧》,
无处安放的乡愁
1950年出生的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从小就是一个被村里老兵呵护的孩子。他的一个姐夫就是山东老兵。小时候,他总是听到很多老兵的声音,他就是听着那些老伯伯的声音长大的。
胡德夫说,在两岸恢复交流之前,老兵们是被撕裂的,他们心里想要回来,但当时并不被允许。所以,他的朋友、台湾诗人钟乔写了一首歌,叫做《撕裂我吧》,特别注明是“为纪念那些飘零一生无法归乡的台湾老兵而做”。胡德夫谱上曲后,在大陆多个场合现场演唱:请问屋檐上还有风雨吗/ 请问风雨中还有旗帜吗/ 请问旗帜上还有风采吗/ 请问风采中还有我在吗/ 撕裂我吧,撕裂我不安的身体/ 撕裂我吧,撕裂我飘荡的灵魂……
爱而不能,故土难归,从多少诗文曲调里流淌而出的人生旷久的哀叹。悲歌不尽,感人的是那望眼欲穿的憧憬。“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是一位台湾老兵的话,寥寥数语说尽乡愁无处安放的凄凉。
《原乡》,
“回家看娘”的血泪
由两岸共同投资、反映台湾老兵故事的电视剧《原乡》,讲述了去台老兵们冲破藩篱、“回家看娘”的故事。该剧汇聚了两岸众多知名艺人。担纲主演并兼任总导演的张国立透露,他在多年之前读过一篇写台湾老兵故事的报告文学,为之深深感动,进而萌生了拍摄《原乡》的想法。
剧中通过洪根生等几个人的命运,再现了台湾老兵用血泪铸成的时代的记忆。编剧陈文贵表示:“《原乡》每一集里都有生活的底子,剧本写了3年,笔尖里流出的不是墨水,是老兵的血泪。”
大结局里,老兵们穿上写有“我要回家”“我想妈妈”字样的白色汗衫,浩浩荡荡走出眷村。历史上,正是这场“返乡探亲运动”最终促成台湾当局在上世纪80年代解除了禁令,开放返乡。
前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在为《原乡》的影视同期书撰写的序言中说,老兵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他们一头牵着大陆,一头连着台湾。六十余万老兵渴望回家的心愿,如今已演变成每年七八百万两岸人民交流往来的洪流,回家的路不再崎岖漫长。(王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