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薛洋/文 吴晓平/图)“将军祠之于厦门而言,是一处重要史迹,在重建一时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考虑把将军祠以及吴英文化元素融入地铁站的设计之中。”第三届吴英文化学术论坛昨天在厦大举行,涉台历史人物吴英的在台后人吴耀旭在会上做上述表示。
吴英(1637年―1712年)字为高,原籍晋江,后入籍莆田,康熙初年加入清军,曾屡败郑经大将刘国轩。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师平台,吴英统陆师为副帅,在澎湖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郑氏投降后,吴英在台镇守一年有余,为台湾收归大清版图及政权平稳交接作出贡献。厦门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国荣在论坛上透露,在台湾,吴英神像更是被称为“台湾公”,他对台湾的贡献可见一斑。
在昨天的论坛上,来自两岸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吴姓宗亲就吴英史料的发掘、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吴英文化的保护等议题展开研讨。厦大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主任刘家军表示,许多学者认定,吴英是继郑成功、施琅之后,平复台湾的第三位英雄,在两岸关系史上不仅写下重要的一笔,还包含着明显的正能量。不过与郑成功、施琅相比,外界对吴英的研究不足,相关史迹也破烂不堪。
吴英的在台后人吴耀旭则指出,将军祠即是吴英与厦门的重要连结,斗转星移,过去的将军祠已不复存在。由于条件所限,一时间并没办法复原将军祠的本来面貌。现在厦门正在修地铁,并设有“将军祠站”,因此吴耀旭建议,不妨把将军祠以及吴英文化元素融入地铁站的设计中。他说,将军祠的地标建筑已不存,但是有影像保留,将军祠原貌至今仍可考,可经等比例设计,重现于“将军祠站”外。此外,包括内墙、门窗、海报、售票机等设计也可植入这种文化元素。此举不仅有助于保护吴英文化,对厦门塑造文化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亦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