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8月9日电 题:画坛巨匠欧豪年:江山万里心如一 凝聚中华根脉情
中新社记者 路梅 李欣
走进岭南画派大师欧豪年的客厅,就像走进了一间小型的书画博物馆。从吴昌硕、于右任、张大千、高剑父等巨擘的真迹,到沈鹏等当代书画大师的题赠,无不令人啧啧赞叹。其中,欧豪年最珍爱的,是于右任56年前赠与他的一幅字。
图为欧豪年为记者讲解家中一幅画。 中新社记者 路梅 摄
“1961年,我第一次到台湾旅行,就急着拜见于老。”欧豪年忆起当年与心中偶像的会面,仍难掩激动心情。
欧豪年1935年出生于广东茂名,1949年随家人到香港,17岁成为“岭南三杰”传人赵少昂的入室弟子。首次来台时,欧在香港画坛小有名气,但于右任是中国书坛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我谈了很多,勉励我,让我非常感动。”
当年,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来到台湾的于右任,作为国民党元老,他写下“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赠蒋经国,希望他能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贡献,蒋经国把这幅字挂在自己办公室,视为座右铭。同时,于右任被迫与妻女分离,饱受思亲之苦;在重阳节登高望远、面向大陆的方向,吟出“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的名句。
第一次与欧豪年见面,于右任就将饱含着家国情怀的“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题赠给他。几十年来,欧豪年一直将它挂在画台旁最醒目位置,作为自己“永远的座右铭。”
岭南画派主张“折衷中外,融合古今”,欧豪年则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更迈进一步,秉着“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理念,不断革新创作,画作呈现更为新颖的构图及卓越的风格,打破中西方门户之见。
1968年,欧豪年应邀到台北举行的个展引起轰动,获得很高评价,宋美龄也非常喜爱其中的《八骏图》。台北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前身)创办人张其昀给当时已旅居美国的欧豪年写了三十多封信,邀他来台任教。
图为欧豪年在家中作画。 中新社记者 路梅 摄
瞻顾之际,欧豪年旧识、著名书法家、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的叶公超对他说:“研究中国画还是要回到中国人的地方,有根的地方容易成长。”欧豪年被此话打动,在1970年来到中国文化学院并定居台湾。
由此,教授成为画家之外的另一个身份,见证了欧豪年对于台湾美术教育及艺术发展数十年的耕耘。如今已82岁,他每周还有3天要教学生画画。
“创新即要不断开拓”,这也是岭南画始终充满生命力的原因。满头银丝的欧豪年面对来访的中新社记者,多次强调创新。
欧豪年认为,以文人的敏锐,紧扣时代脉络,为绘画注入生命力,是中国传统艺术能够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任何可以使画面生动、有力的方法,都当采用。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艺术家要创新、再创新,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之上,不断开拓眼界和表现手段,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
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欧豪年与大陆文化界的交流也不再囿于鸿雁传书,“我立刻就去大陆了”。参访、展览、写生,他频繁往来于两岸之间,汇入两岸艺术交流的潮流之中。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去年,欧豪年还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创作了一件巨幅画作,在美国旧金山展出。
对于台湾目前存在的“去中国化”现象,欧豪年表示非常不认同。他说,年轻人应该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如果学校不做,家教也应该做到”,让孩子们在文化上找到中华的根,才能够自我肯定。“某段时间某些人的做法,并不足以截断中华文化的根。全世界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我对此报以乐观的态度。”
“中华文化延绵不断,两岸人民要心连心,就要在文化艺术方面多交流互动,让中华民族的气脉不因为时代的、政治的困境而终止。”欧豪年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不论海峡两岸还是全世界的中华民族,都应把心凝聚在一起,这才是正途。其它的种种阻碍,终将迎刃而解。这也是我所企盼的。”
欧豪年把自己在台北的居所命名为“天宽楼”,寓意为80岁之后仍有足够的精神与体力继续创作、教学“是上天的宽厚”。他表示,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开拓,为民族文化贡献心力,不负于这个时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