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塑像到纪念馆:中山先生就在身边
“你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吗?对了,中山博物院。”曾一士解释说,“因为它是在1965年11月12日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那天落成的。”出于对中山先生的崇敬,台湾很多地方有中山先生的塑像,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中山路,很多城市都有中山公园,有几十个以中山命名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还有不少以中山命名的楼堂馆所。可以说,在台湾民众的生活中,中山先生无处不在。中山先生在台湾的纪念场馆,最著名的当算“国父纪念馆”和“国父史迹纪念馆”。
“国父纪念馆”之于台北,是一处重要的地标,是许多台北人心灵的家园,近年也成为大陆民众最爱光临的场所之一。1965年11月12日,“国父纪念馆”奠基,1972年5月16日落成。开馆之初,“国父纪念馆”主要作为陈列中山先生的革命史迹之用,并有部分展演活动。现在,“国父纪念馆”则是岛内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有大会堂、孙逸仙博士图书馆、中山画廊,还有展览室、励学室、演讲室及联合服务中心,很多全岛性的音乐、舞蹈、戏剧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国父史迹纪念馆”,就是中山先生二次到台湾时下榻的梅屋敷,虽然因为市政建设之需北移了50米,但梅屋敷基本保持了原貌及原有陈设。房间内悬挂着中山先生当年为旅舍主人大和宗吉书写的“博爱”两个大字,下方则依照中山先生当年使用样貌,摆设着方桌、坐垫、屏风,还有1910年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办公时曾使用过的桌椅。
以中山先生为媒: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在两岸交流中,中山先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他是两岸同胞都景仰的伟人,所以减少了很多禁忌。”曾一士说,“两岸的许多往来第一次都是因为研讨中山思想而顺利成行。”
1997年,“国父纪念馆”的同仁前往北京,与大陆同行在老舍茶馆聚首,面议3天,取得共识,此后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的准备,邀请包括北京中山堂、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在内的多家大陆单位前往台北,开启了两岸“中山交流”的先河。
随着两岸关系的演进,近年来,两岸围绕中山思想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这对共同继承中山精神,增进两岸同胞的沟通和感情,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由广东省和国台办主办、已经连续举办多届的“中山论坛”,已然成为中山思想研究的新平台。
实现国家的统一,是中山先生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中山先生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中山先生以自己的不懈奋斗,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中山先生的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包含着对振兴中华的深切期盼,也包含着对后来人的庄重托付。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说得好,衷心希望两岸同胞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实现中山先生的伟大理想,共谋民族兴,共圆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