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鼎钧(资料图)
台海网5月15日讯 “九二共识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应该共同呵护好。”北京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台籍博士生罗鼎钧在接受导报记者专访时强调,有了“九二共识”,两岸两会才能进行制度化协商,并签署23项协议;才能有两岸事务首长的会面;“习马会”也才能顺利在新加坡登场。罗鼎钧担忧,若无“九二共识”,或将重演1999年—2008年两岸关系停摆的状态。
罗鼎钧是台北人,早在1998年,年幼的他就曾跟着父母来到大陆旅游;2008年,他报名参加了厦大举办的“闽南文化研习营”,对大陆多了几分了解;如今,他则成为北京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生,这两年针对两岸关系以及岛内时政激扬文字,引发广泛关注。近20年来,罗鼎钧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变迁以及大陆的巨变,对“九二共识”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
罗鼎钧表示,“九二共识”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一种有创意的模糊,大陆方面认为是“一个中国”,台湾方面则强调“一中各表”,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一个交集就是“大家都是中国人”,这也成为两岸进行谈判、协商的共同基础。蔡英文日前曾声称“让对岸释出善意”,罗鼎钧认为,“九二共识”让两岸有各自表述的空间,其实就是一种善意。
虽然“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意义重大,但在岛内却遭到“污名化”。之所以会这样,罗鼎钧认为,国民党当局在这方面宣传不够,对于在野党的造谣、污蔑,只会被动地回击;对于“九二共识”带来的好处,官员们只会用数据、图表来展示,“中南部的农渔民哪里懂这些,他们怎会‘有感’?”罗鼎钧说,反观草根出身的民进党,他们对“九二共识”的“反宣传”却是特别“接地气”,民众很容易受影响。
民进党通过媒体“放话”,称蔡英文5·20讲话不打算提“九二共识”。“若没有‘九二共识’,台湾在国际上的处境势必将更加艰难。”罗鼎钧坦言,过去因为有“九二共识”这个基础,两岸在国际活动中有默契;然而,将来一旦少了共同基础,以前两岸之间争得你死我活的场面或将重演。况且以大陆目前的综合实力,台湾将面临更加不利的局面,“雪崩式”的“断交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前不久发生的“冈比亚事件”,已透露出一些信号。
罗鼎钧进一步指出,少了“九二共识”,两岸交流也将由“官热民热”转变成“官冷民热”,两岸之间事务协商也将停顿。他建议,大陆应持续对岛内民间释出善意,相信这些善意会转变成基层对蔡当局的压力,“在台湾,自下而上的压力往往是最有效的!”
导报记者 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