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中山”
台湾很多人是被“中山”“看着”长大的,全台叫“中山国小”(小学)、“逸仙国小”的小学不计其数;至于初中(台湾称“国中”),台北、台中、高雄都有“中山国中”;到上高中的时候,成绩优秀的女生则可填报台北市中山女高。
大学方面,台湾中山大学也是岛内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1924年,孙中山于广东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高校,文的是中山大学,武的是黄埔军校。1980年,在原中山大学校友的倡导下,台湾中山大学在高雄西子湾建校,校庆日是11月12日,即孙中山诞辰日。
台湾另一所以“中山”为名的高校是中山医学大学,位于台中市,校庆日亦为孙中山诞辰日。该私校自1960年建校后几度易名,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中山”两字。
图腾 已成为一种印记融入民众生活中
前些年台湾“去中国化”运动一拨接一拨,不过孙中山作为一种政治图腾,在岛内遭受的破坏远比蒋介石要小。民进党当年搞“去中国化”,称“孙中山是外国人”,遭到主流民意齐声抵制。因为孙中山纵使不是台湾人,但他已成为一种印记,融入当代台湾人的生活中,这种印记不是说去掉就能去掉的。
在国民党、新党等泛蓝政党的各级党部,均可看见孙中山的铜像、遗像,在“总统府”、“五院”以及地方政府、议会也都能看到孙中山的“身影”。
陈水扁执政时期,曾宣布把“总统府”一楼大厅的孙中山铜像移除,但马英九上任后又将其搬回;去年,民进党执政下的台南,一尊孙中山铜像被推倒,但这只是零星个案。
孙中山的头像也印在100元新台币的纸币上,微笑、和蔼,陪伴着岛内民众度过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