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品才交流得起来
2014年末,国台办发言人在向海内外媒体介绍两岸春节文化交流活动时,对《中国好声音》台北演唱会重点推介。
业内人士指出,一台好的节目应该追求从节目品牌到娱乐产业品牌到文化品牌的不断提升,在这点上,两岸文化界人士应该有此使命感和责任感。
文化交流首先要有作品,只有优质的作品才会引来优质的合作资源。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一亮相便在华语地区产生影响,引起台湾媒体关注。2013年第二季一开播,台湾中天综合台便找到《中国好声音》寻求合作。其后便是两季节目连续登陆台湾中天综合台,第一期节目一播就打败台湾热门节目《康熙来了》,取得同时段收视第一。
节目的火爆产生了连锁效应,人们对两岸间音乐产业、文创行业形成合力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期待。《好声音》的制作方星空华文传媒努力探讨合力的凝聚,而梦响强音文化传播公司
致力于“好声音”品牌的打造与传播,围绕版权、演艺、巡演、经纪等构建起商业模式。“好声音巡演”走遍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大中华地区,成为最具关注力及商业潜力的演出品牌,与《中国好声音》节目的收视热潮相得益彰。现在,梦响强音已搜索出一套模式,即节目带动传媒热度,热度催生演出驱动力,现场增强音乐及表演感染力,受众与文化品牌良性互动。
大陆流行文化品牌已经形成
虽然《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版权系海外引进,但经过本土化改造以及开创性的产业化运营,“好声音”品牌已经成为大中华地区最具号召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好声音”的产业化运营也引起曾经引领流行文化的港台地区的关注。2014年10月,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赵怡曾在《中国时报》撰文:“每周仅播出一次的《中国好声音》在2013年为浙江卫视赚进高达13亿元人民币的广告收入,换算成台币约当于我们4家无线电视台全年广告收入和公广集团的捐助收入总和,可见其传播威力之强劲。《中国好声音》的惊人效益带来的深思是,眼看着两岸的实力落差将继续扩大,我们应如何善用手中的资源,争取与大陆合作并创造双赢的机会。”
赵先生的观点反映了两岸流行文化发展的变化。虽然文化产品的特点是非货币化,我们很难去量化一档节目、一首歌曲的准确产值,但无法否认过去30年来台湾流行音乐、影视作品、文学艺术等给大陆带来的影响力。新浪潮电影、台湾综艺、校园民歌运动、滚石、飞碟、小虎队等等无不作为符号化的文化品牌,彰显了台湾文化的影响力。目前,在《中国好声音》创造惊人经济效益的同时,“好声音”品牌也在港澳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产生影响,标志着大陆流行文化品牌已经形成,并从引进走向输出。
“好声音”品牌的出现并不偶然。香港工商专联会会长、资深时事评论员杨志强认为:“这个现象清楚呈现了两岸三地交流的深化,既折射两岸三地文化不同,也在互相交融和渗透中取长补短,这是两岸三地文化互动的一个现象。若是我们能认清楚‘中国化’在当今世界的竞争力,从而积极作为,则两岸三地可以共赢。”
近年来,伴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振兴,大陆文化品牌的培育与输出成为中国软实力的大课题。如何将时代的课题和个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将文化品牌的商业变现和文化责任结合起来,《中国好声音》的产业化、品牌化运营模式提供了一个思路。(文星)
2018年我国海洋工作有哪些“看点”? 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记者刘诗平)2018年,我国海洋工作将聚焦哪些重点领域?如何重点推进?21日举行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 推进改革攻坚:推动“湾长制”纳入中央深改任务 王宏表示,推进海洋领域改革攻坚,做好海洋工作顶层设计。 巩固围填海管控、海岸线保护、海域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