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楼展厅,这场名为“绿竹猗猗”的国画作品展将向市民开放。作者是有“翔安郑板桥”之称的蔡鹏旋,用墨笔诠释了郑板桥“高节清风曾见”的幽雅情致。
翔安新圩人氏蔡鹏旋今年42岁,笔下的竹子一扫“文人竹”纤细倚石的病态美,既生机盎然又潇洒野逸。就连沧桑的竹头、挺拔的竹笋都能“独领风骚”。
除了承袭中国传统“以竹比德”,赞竹“上承苍天下抚行人”的高风亮节外,竹子在蔡鹏旋心中还有着一种乡情。“儿时就常在月下粉壁上数着竹影,也常和小伙伴们坐在竹下,一边感受着月夜的清凉,一边争着讲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天上人间的神奇故事”。蔡鹏旋的竹子有两大特色:一是胸有成竹始画竹。利用闲暇常到各地赏竹画竹,有奇竹之地也有他的身影,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二是他重视竹子蓬勃向上之神韵,自觉以书法笔意入画。
此次画展,蔡鹏旋命名为“绿竹猗猗”,取自《诗经·卫风·淇奥》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典故。因为是赞美男子的诗篇,这句比较“高冷”,普及度相对较低。(其后的《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是赞美女性的,所以脍炙人口)
如这句诗所寓意的,蔡鹏旋“爷们”的性情,影响了他笔下的竹子。他临摹了很多前人经典之竹,包括夏仲昭的一片叶、李方膺的半个枝、吴昌硕的一节竿、郑燮的一片小飞笔……重构图而不唯图,重神韵而唯求神韵。“画画不是我的工作,所以我不用迎合市场、找卖点。我画竹子是单纯的乐趣,满足自己个性化的追求。”蔡鹏旋说。
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 梁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