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12月2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蒋全德 通讯员 黄培 真文 蔡建东)在翔安区大嶝街道双沪社区,你如果说找许素云,很多人也许不认识;但如果你说找那个很会做珠绣,是村里创业典型的女人,他们会马上反应过来,“哦,你找桃啊?”然后会带你去找她。
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村姑,是如何成为创业典型的?又是如何让大家亲切地叫她小名的?12月20日,导报记者来到双沪社区,了解到了她的创业经历,也分享了她的酸甜苦辣。
许素云今年38岁,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她去深圳打过工,“在几家电子厂里工作,做手表的。”三年后,她回到了大嶝,一边干农活,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替人加工珠绣赚点钱,“当时村里很多女人都做这个,每个月能有几百块钱的收入”。
在与一些厂家熟悉之后,从2003年开始,许素云决定从给别人加工变为直接给工厂供货,这样利润更多些。而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许素云人缘好,有一帮会做珠绣的姐妹帮她,“我们一起做了十来年了,大家很熟悉,很支持,有钱一起赚。”在考察了市场后,许素云专做婚纱珠锈,因为这种珠绣需求量比较稳定,每年就7-8月是淡季。
刚开始那段时间,许素云做得很辛苦。有时工厂临时加单,为了完成任务,她和姐妹们连续好几天忙到晚上12点多。“最难忘的是2005年,生完小孩才半个月,还在坐月子,别人送货来,我必须起床交接货物,太辛苦了。”回忆起那段日子,许素云的眼眶红了。
闯过荆棘就是艳阳天。在度过艰苦的岁月后,许素云迎来了收获季节,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营业额能有30多万元,不仅为家里修建楼房出了力,还成了村里的创业典型,帮助20多名“40-50”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这个月刚获得翔安区妇联10万元的无息贷款。
有了资金,许素云准备扩大规模,“既改善自己的生活,也帮帮更多需要就业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