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从事着被常人所“不齿”职业的太监,是如何获得立碑颂德的?日前,导报记者来到西林村,一探究竟。
缺乏保护 满是灰尘
在民俗专家、吕塘社区66岁居民洪神扶的带领下,导报记者来到了西林村。令导报记者惊讶的是,这块被村民敬仰的“太监碑”,竟然在一条没有任何遮挡的小路边,满是灰尘。
2005年曾把碑文放入自己编辑的《吕塘风情》一书里的洪神扶介绍,这块碑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3年),为花岗岩石质,整个碑高2米、宽1米。上面横刻着“南监重修柳氏先茔墓表”,正文楷书阴刻,记叙了柳智的生平及归茔经过。“他是泉州出生,年幼时父亲去世,七八岁时随母亲逃难到西林村,被征剿土匪的官军抓住,因为长相清秀可爱,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被送到皇宫里当太监。”洪神扶说,柳智聪明能干,侍奉过英宗至孝宗5位皇帝,前后长达60年。
为人清正 乐善好施
小时的逃难经历,养成了柳智同情弱者的性格,“柳智为人清正,乐善好施。”洪神扶说,编辑《吕塘风情》时,他研究碑文不下几十次,还专门自费去过碑文里提到的南京永宁寺,对柳智的经历进行了探究,史料中评价他“不忘本,不遗亲”。
在柳智所做的好事中,有一件至今还时常被人提及,那就是现在新店溪尾至蔡塘一段5里长的三合土溪岸。相传,当年他回乡省亲时见溪洪泛滥,便向朝廷请命划拨银子,修建了这段堤岸。“这段堤岸很坚固,用到1972年才重新加固……”西林村80多岁的村民柳云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