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3月1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赖彩霞)她是一个三周岁的女娃,遇到的是一个热衷提前教育的妈,所以,读书几乎成为了她唯一的娱乐,大部分玩具被束之高阁。
“从怀孕开始,妻子就为了孩子的教育花足了心思。单单育儿的教材买了就不下三十本,叠起来有一米多高。”湖里的李先生说,从女儿半岁开始,妻子陈女士至少花两个小时给孩子读书,而且对每天乃至每个阶段阅读内容以及阅读顺序都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深信“幼儿时期是外语教育的黄金时期”的陈女士,开始给孩子看纯英文的卡通,“每天看三十分钟的纯英文动画。这个动画片还不错,孩子也比较喜欢。”李先生介绍,除了读书和看英文动画片外,其余的时间就是听广播。不管是在玩玩具还是外出坐车,陈女士总是不忘给孩子带上一个MP3播放器,里面存放着《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正在读的英文书配套阅读等等,“每天至少听一轮”。除此之外,还有一套《潜脑音乐》CD,安排在孩子睡前播放,“据说这样可以开发智力”。“单单购买孩子的书籍、音像制品等,三年差不多花了六千多元了。”李先生表示并非心疼钱,而是心疼孩子。“读书几乎成为了孩子唯一的娱乐。没有玩伴,没有交流和嬉闹。”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陈女士费劲了心思。某个时期流行过“读经的孩子更聪明”这一说法时,每个周末她就带着孩子去一些机构“念经”,购买《诗经》、《道德经》等大量书籍回来。
当李先生对此提出质疑,用国内外教育现状做对比时,陈女士以“因为国外有《圣经》”回之,并购买了《圣经》等书籍,开始带着孩子参加某教会组织的礼拜活动。
相对同龄孩子,女儿显得比较安静、听话,但胆小怕生。语言方面口齿清晰,但对话思维不如同龄孩子伶俐,动作方面也稍差。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李先生从最初的不支持不反对,变得越来越不能接受。
声音
网友“最初的流星”:陈女士体现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传统父母的问题,就是把内心的“自己”,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我觉得孩子的本性父母是没有资格剥夺,如果你真的爱她,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孩子的天性和感受呢?
蔡女士 翻译 女儿四岁:对于这位母亲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不赞同这么做。大多时候,还是带着孩子出去玩,鼓励她参与外面的活动。
杨倩财务男孩三岁:我现在是“散养孩子”,但是有时候也会担心,这样散养下去,到时候能否跟得上别的孩子呢。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不想孩子太累,不知道怎么做比较好。
黄女士 全职妈妈 男孩六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也只有一次童年!所以我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完美快乐的童年。
建议
有十多年教育经验的赵晨光老师建议:育儿要把握好度,正确看待起跑线的存在。在孩子出生到6岁,尤其0-3岁,他的学习能力十分惊人,如果无视孩子这个阶段的需求与潜能,有可能会浪费孩子的潜能。学这些东西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定要视孩子的需求来定,并且要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实施。如果以机械的方式来教孩子,那我们就真的剥夺了他快乐的童年了。凡事讲究一个度。家长可以从早期阅读导入、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身体运动与控制能力、探索与操作能力、营养均衡摄入等角度帮助孩子顺利“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