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多雨天气使得“湿邪”为非作歹,各大医院的风湿免疫科、皮肤科门诊量剧增,做针灸、推拿的病人逐渐多了起来。“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黄源鹏表示,厦门的初夏雨水多,偏湿,如果保健工作没做好,人的体内很容易积累湿气。特别是本身体质偏弱,有关节、肠胃和肺部等慢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应提前预防保健。
在诸多祛湿办法中,黄源鹏主任推荐食疗,并首推薏米赤小豆汤。“雨水多的初夏,每周吃一两次赤小豆薏米汤,祛湿见效快。另外也可以尝试五谷杂粮粥或小米粥。”
他指出,薏米、淮山、赤小豆、生姜在湿气重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料理,都有不错的祛湿效果。推荐市民朋友近来煲汤煲粥时可以在材料中加入玉米、薏米、芡实和扁豆等食材,比如玉米排骨汤、薏米扁豆杂粮粥等。喜欢药膳的市民,也可适量搭配陈皮、白术、茯苓、黄芪莲子、芡实、冬瓜皮、玉米须、党参等药材,煲汤或直接烧水喝均可。“虾蟹等海鲜也助长湿气,这个时节最好少吃,建议用鲤鱼、鲫鱼这类有祛湿功效的水产品替代。另外,饮食偏甜偏油、晚餐过饱、熬夜晚睡等不良习惯会加重体内湿气。”他说。(海峡导报叶鹏 通讯员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