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到可可西里当志愿者,到埃及西奈山上看日出,见证耶路撒冷哭墙前的成人礼,到桑给巴尔的海豚湾看海豚嬉戏,去年,她成功登上了向往已久的乞力马扎罗山。
即便是结婚生子,也没能绊住她的脚步,不同的宗教信仰,让世界各地的文化各放异彩,她捧着史书,去追寻那些神秘的踪迹,她说:“我就是想出去看一看,别人都是怎么活的。”
旅游要自己做主
陈颖在厦门广电工作,每年的20天假期,雷打不动,她一定要出去旅游,原则是:走自己的路,绝不被牵着鼻子走。为了享受这种自由,行前的一切繁琐准备都是值得的。
淘最便宜的机票,自己办签证,自己写攻略,由易到难,从国内玩到国外,从欧美玩到中东、东南亚、非洲。她为了省下200元钱,又比又划,在俄罗斯跟机场工作人员交涉;在以色列,她挑战了史上最严的面签官,拿到了签证;在通往桑给巴尔的过程中,她惊讶地发现,世界上还有完全靠人工过关的机场。
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经历太累,她却开心不已:“太有意思了,这都是旅行中的一大财富,别人看不到也拿不走。”
追求信仰之旅
陈颖的旅行,是为了看人。走的路越多,她对信仰的力量就越加好奇,这带着她一路追寻,想要找到答案。
2010年平安夜,她走上攀登埃及西奈山朝圣之路,一路寒冷崎岖,登顶之后更是奇寒透骨,等待神山上的日出时,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山顶互相取暖,她和同伴随意哼起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歌,竟带起山顶上的一场大合唱,在那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距离。
她飞到耶路撒冷,在和平年代的哭墙前,看庄严的成人礼。“哭墙前的众生相最令我难忘,前来祈祷的犹太人络绎不绝,面对哭墙个个千言万语,一往情深。”陈颖尝试把脸贴近塞满“信件”的石墙,侧耳倾听。在那里,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宣泄,所有的心事都可以放下。
厦门拥有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上却难见白海豚的踪影,而在桑给巴尔的海豚湾,陈颖才真正见到海豚的家园,随时可见海豚跃出水面。在这片“印度洋上的黑人海岸”,陈颖走进曾经关押黑奴的地下囚室,那里依然阴冷潮湿,不堪回首的黑奴交易,留给世人的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从而更加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挑战也是改变
去年,她又一次挑战了自己的极限,登上向往已久的乞力马扎罗山。连夜的攀爬和急剧的高反,也没挡住她的脚步,世界各国的攀爬者勇往向上,互相鼓励,支持着陈颖爬上了5681米的山峰,虽然当时身体状态极差,但日出东方那一刻,火山岩与冰川黑白分明,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在阳光下闪耀,这样的美景,她此生难忘。
在肯尼亚大草原,陈颖跟随大篷车,进入了动物世界,雄狮猛兽近在咫尺,数百万头角马正在迁徙,叫不出名字的美丽飞鸟,都真实地出现在眼前。回厦门后,陈颖还把这些经历带进女儿的课堂,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动物世界》。
为了能走得更远,她加强锻炼,最初跳绳100下都难以坚持,现在可以一次跳3000下。以前没看懂的史书、各国文学,她有了全新的认识,丢掉多年的英语,重新又拾起来,这一切,都是旅行带给她的改变。
她始终记得在新疆的大草原上,图瓦老人牵给她一匹马,对她说的那句浪漫的话:“年轻人,想找心上人吗?给你一匹马,跑遍天下吧。”家庭有了,但旅行的脚步不止,这些年的旅行趣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她还想探寻更多未知的地方。“如果你知道去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陈颖说。
导报记者 余健平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