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陈金滨,今年50岁,翔安区马巷镇洪溪社区人。
陈金滨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里,家里兄妹8个,他排行老七,“家里穷到什么程度?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填饱肚子”。到他念初中时,10多块的学费也交不起了,没办法,他只好无奈选择辍学,“开始年纪小,就捡废品卖,而后又去卖米粉……只要能赚点钱,啥都干”。
让陈金滨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是20岁那年去广东汕头澄海镇,碰到一个南安的老板,让他拉一车柴油回福建贩卖,“这车柴油后来赚了1000多块——要知道,当时家里盖个楼房也就5000块”。从那以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社区里最先富起来的人之一。
不过,与普通的“土豪”不同,陈金滨对享乐不感兴趣,“每天能吃饱就行,最爱地瓜稀饭”。他最感兴趣的,是孩子的教育,因为自己学历低,吃了没文化的苦,除了结交有文化的商业合作伙伴外,他花了很多心血在孩子身上,并把女儿培养成了研究生。
自己的孩子有钱读书,但社区里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咋办?陈金滨决定做些事情。2012年,翔安区教育基金会成立,他是第一个捐款的民营企业家。“捐了150万元,分10年支付,每年15万元,奖励社区里的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大学生和优秀教师。”7月8日,翔安区教育基金会会长颜文箭对导报记者说。
为了让钱花到实处,每年5-7月份,高考、中考成绩公布后,陈金滨会委托社区教育促进会的工作人员,深入到7个自然村,走村串户摸底,然后进行奖励。2013年,该社区3人考上研究生,每人奖励4000元;8人考上一本大学,每人奖励3000元,本二14人,每人奖励2000元;考上同安一中和翔安一中的考生,各奖励1000元和500元……
虽然捐资助学很高调,但陈金滨为人却很低调,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读书太少,我吃了不少苦,希望通过这个(捐款150万),让村里的娃娃少吃些苦,弥补我当年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