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朋森一直在进步
“不浪费每一个艰难险阻”
季一楠说:“第一次在台上演出没有任何感受。因为海朋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周排练六天,但从来都不是为了哪一次的演出。一次演出可以是一次音乐的展现,但不会是音乐的目的。”
2015年,对于海朋森乐队来说,绝对是收获的一年。年初,他们摘得豆瓣阿比鹿音乐奖“年度新人”;4月,由P. K.14乐队杨海崧制作的首张录音室专辑《我不要别的历史》发行,5月底-7月初,专辑首发巡演,走了27个城市。那年,季一楠他们都只有20岁出头,既紧张又兴奋。“第一次录音没有经验,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所有没有特别的准备,我们只是提醒自己以最能体现当时海朋森的状态进录音棚就好。”但因为这次巡演,海朋森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朋友,“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很多乐队成立之初,都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海朋森也一样,但季一楠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或者海朋森“贫困”过。“海朋森的每个人为了谋生都做过各种工作,通过劳动有所收获。”而且,对于他们而言,大家共同创作、共同生活中的相互理解、交流和分享,当发现自己的作品确实和其他人达成了沟通时的一些时刻,也给了支撑他们一直走到现在的动力。
哪怕现在回看组建乐队的过程,季一楠也能淡然一笑。他说,海朋森曾遇到过的困难都是“顺其自然”发生的。“不过,能遇到困难是很可贵的,我们尽量不去浪费每一个‘艰难险阻’,因为它总是给我们提供了从更多角度去反思自己、考虑音乐的机会。困难一直在让海朋森进步,同样,也是因为进步我们才会遇到更多困难。完全不敢想象一个一直风调雨顺的乐队或者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用吉他创造音乐。
不做偶像不贴标签
“只想以音乐与大家交流”
如今,海朋森乐队几位成员因求学、工作等原因散落各地,即使“异地”,他们的创作热情依然高昂。“创作有些时候也许是可以跨越物理距离的,相比在排练室里的创作,我们会更看重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其实创作在这些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虽然在一段时间里分隔两地,但这些影响一直牵连着我们,最近的EP《春夏秋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不过,“创作”的确没办法一直保持热情,它是有起伏的。“‘热情’也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有些时候可能很有热情,但东西做出来不一定是心里中意的那个。”但也正是因为“创作”有这样的动态,才让季一楠觉得“创作”是那么的有意思。“‘热情’之所以迷人和宝贵,因为它是瞬间的、偶然的、爆发式的,它就像一根火柴,火柴还有没有保持燃烧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点燃了一堆燃料,让我们可以保持‘创作’这个运动。”
有人说,海朋森是一支“后朋”乐队,对于这个“标签”,季一楠并不认可:“我们从没有打算过要做什么样的音乐。”
季一楠做乐队,也不是为了成为偶像,他的音乐目标是“能通过音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对话当中来。”他想通过音乐与大家有所交流,“对我们来说,单方面的‘传递’或者‘输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听众用自己的耳朵听到了什么,他们自己说了算。音乐不负责‘教育’,作品是创作者对自我意识的投射或者说是表达,而自我意识本身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的。”
季一楠表示:“海朋森的歌更多的是在鼓励听到的人参与到我们的‘讨论”和‘对话’当中。”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