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彼此的《我们天上见》
毋庸置疑,《我们天上见》是两人最重要的一次合作。这部电影是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片中小女孩和姥爷的故事70%取自自己的真实经历,其意义非同一般。蒋雯丽说自己在写剧本时,提到“姥爷”这个角色,她一下就想到朱老师,“其实他长得和我姥爷并不像,只是那种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自如的心态很像。”
蒋雯丽说,当他把剧本拿到朱老师的时候,朱老师并没有夸她本子写得多么好,而是感动于自己的这份孝心,还能对姥爷保有这份情感,“当时我就特别感动”。说到这里,蒋雯丽语露哽咽。后来,因为不满意剧本,蒋雯丽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打磨剧本,后来再去见朱老师时,朱老师以为是受到资方的压力,就拉着蒋雯丽的手说,“雯丽,如果你觉得我年纪大了,就找别人演吧。没事的。”蒋雯丽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遇事总是先想到别人。”
《我们天上见》一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蒋雯丽说,这两个月她再次感受到了朱老师的专业和认真。她回忆,片中有一场戏是地震了“姥爷”要把长大的小兰背出去,考虑到朱老师年事已高,蒋雯丽当时决定不要这场戏了,但是,朱老师坚持要拍,且其中一个重要镜头不用替身,为此开工前他还专门带了护腰,坚持把那个镜头拍了下来。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后来这场戏被剪掉了,但朱老师倾注其中的认真让蒋雯丽终生难忘。
蒋雯丽还说,一般演员在摄影机前都要提前Mark好位置,但是朱老师从来不用,“他往那儿一站,就刚刚好,这是日积月累的经验。”说到这,蒋雯丽再次哽咽,“虽然朱老师当时已经快80岁了,但我从没有想到这部电影真的会成为他的封镜之作。”
生活上情同父女
朱老师和蒋雯丽合作四次,这种亲人般的关系也延续到了戏外。蒋雯丽说,她私下一直都会看望朱老师,蒋雯丽的父母也和朱老师关系紧密,“朱老师没有女儿,我就跟他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干女儿吧。”蒋雯丽说自己很惭愧,这些年本应该做得更多。
蒋雯丽回忆病危前最后一次见朱老师,是上周五。当时因为紧接着要到外地演出,她担心朱老师会熬不过去,就专门抽时间去医院探望了朱老师。“那时候,他还是清醒的,双目炯炯有神,走的时候,他还冲我做了《我们天上见》里姥爷扮猴子逗小兰的动作。”
“这个动作是他自己想的,在电影里出现了两次,”蒋雯丽回忆说,“那次是第三次,我当时就特别难过,后来在火车上就一直哭,那估计就是朱老师对我说‘我们天上见’吧。”
从去年下半年确诊,到今年九月,朱老师已经病了有一些时日。蒋雯丽说,身边亲近的人也都知道朱老师可能不久于人世,有了一些心理准备。“昨天病危的时候,我到医院,他已经睁不开眼了,我就拉着他的手,讲过去这些事情,”说到这里,蒋雯丽在电话那头哭了,“昨天我们也在说,其实朱老师走了也是解脱,再依赖药物支撑下去,对朱老师也是折磨。”
最后,当问及朱老师最值得当下年轻演员学习的品质时,蒋雯丽说,“其实很简单,朱老师的人生信条就是踏踏实实演戏,老老实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