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2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余健平) 当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下热议话题,社会新闻版面越来越频繁出现相关事件,监制尔冬升和导演卓亦谦拿出了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用一部《年少日记》展现了这一问题。
在上周刚刚落幕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年少日记》包揽了 12项大奖提名。在此之前,该片已经入围了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亚洲电影大奖在内的国内外多项重要大奖,并抱回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导演的奖杯,是当之无愧的高口碑诚意之作。
4月 19日,《年少日记》正式登陆大陆院线,目前豆瓣评分已高达8.6分,成为近一年来最高分的院线华语片。不少影迷都评价,这部电影揭开了孩子内心的煎熬,更揭露许多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罪与罚。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表达力和感染力强道出无数人的困境和阴影
每个人小时候或许都有一些负面记忆,长大后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想起来了,直到看了新上映的《年少日记》,我才意识到我并没有忘记,只是小心翼翼地把童年的伤痛藏在了无人发现的内心深处。这部电影自去年在香港上映就好评如潮,看完影片后我觉得,电影的技巧和节奏并不算出类拔萃,但它道出了最难能可贵的东西:一次死亡、一段青春、一份慰藉,以及无数人的困境。
片如其名,《年少日记》就像一本小学生写的流水账日记一样,把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事情,用足够克制的生活化语言娓娓道来。除了两条易懂的时间线和一个小“反转”外,没有任何起伏。可也正因如此,电影的表达力和感染力非常有分量,并且足够接地气。它不是那种普通观众难以理解的文艺闷片,而是罕见的、绝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共鸣的香港电影。
影片前段最大的看点无疑是10岁男孩郑有杰,因为他实在太普通、太可怜了。身处于一个条件优渥但缺少关爱的家庭中,父亲只偏爱聪明、听话、成绩好的弟弟,对他则连打带骂,认为他是没用的垃圾。他的母亲也无力改变,只能听之任之。电影准确抓取了郑有杰那段生活里的细节,让作为观众的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年幼时父母掌管一切,碰到压力和郁结常常无法排解。《年少日记》提醒了我们,问题一直都存在,只是过去一直不被当做问题,但问题一直不解决的话,迟早会成为更大的群体性问题。我想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也想告诉大家,不要遗忘过去的不堪和创伤,勇敢面对它、铭记它、接受它,好好地爱自己。(小爱同学)
克制地讲述故事镜头语言与台词功力绝佳
《年少日记》是难能可贵的佳作。它不是那种离观众有距离有门槛的文艺片,故事非常好理解。虽然是香港电影,但也不局限在香港本土的议题和文化,主题非常普适,讲一个人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困境、如何面对童年创伤。
没看电影前可能会以为导演用强硬的手段去煽情。恰恰相反,这部电影导演采取非常克制的手法,就是简单地去拍一个少年如何承受不住家庭的高压、父母的期望而选择跳楼,甚至跳楼的那一幕都只是轻轻一跃,再无多余的呈现。电影前半段的故事起得高调,后半段则在埋下的暗线中徐徐反转,你眼中的a角,反而是躲在角落里的b角,为电影增加了许多可看性。更厉害的是,整部电影中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彻底的坏人,大家都不过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有善有恶,有懦弱也有无奈的普通人。没有谁是第一责任人,却人人都在天台推了一把。
在看似平静的基调下讲述校园里的自杀事件,无论是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是台词功力,或是剪辑师跨时间穿插的艺术手法,都值得称赞。演员中也有两位尤其出彩,一位是饰演班主任的卢镇业,另一位是饰演年少那本日记主人的小演员黄梓乐。小演员们的演技完全不输大人,多位配角也发挥得当,没有一个人的演技拉胯,颗粒度对得很齐。(维维安)
极具现代意义细腻的处理抚慰观众的心
很难用强烈的批判意识来形容《年少日记》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将情感表现得十分细腻,让人感受到的是压力教育和紧张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承担的巨大负能量。但电影确实给了我们一种去审视所谓东亚家庭以及筛选性教育的空间,很有现代意义。
影片中的郑有杰资质平平,尤其是在天才般发光的弟弟郑有俊映衬下,他成了精英家庭的所谓耻辱,对母亲随便责骂的父亲对他自然是拳打脚踢,冷嘲热讽。而当母亲、弟弟集体失语,他费力的讨好换不来任何怜悯,只能日渐加固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认知。《年少日记》透过有杰的故事,勾勒出一个当下儿童和青少年所面临的巨大囚笼,在升学制度、教育系统、校园关系和家庭压力层层枷锁之下,年轻的生命被一点点消磨殆尽。
而这部电影细腻入微的一面,更让人动容。当下与过往的一来一回当中,慢慢织就出了一个囚笼中长大的人。他所选择的事情、所做的决定、所爱的人和事,都与他的童年息息相关。我们的郑老师,慢慢地有了“想要成为体谅学生的老师”的梦想。而他之所以如此坚持地想要救赎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既是至深的共情,同时也是与童年经历呼应而生的一种使命感。
无论是小主人公郑有杰的角色塑造,故事线的最终走向,还是画面与音乐的选择,《年少日记》都用尽了心思。比起想要血淋淋地揭开伤疤,它似乎更想要抚平伤痛。
(易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