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 崔晓旭) 今年3月25日,延宕了40多年的香港“康桥之家”院长张建华性侵智障少女案终获宣判,赔偿受害人119万元。这是一场迟来的正义,漫漫上诉路已经超过10年。
让该案件重回公众视线的,是由尔冬升监制,简君晋导演,姜大卫、余香凝、林保怡领衔主演的电影《白日之下》。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去年11月就登陆香港大银幕,不仅获得香港文艺界和媒体界人士的广泛赞誉,还领跑第42届香港金像奖16项大奖提名,目前在豆瓣平台上打出8.1分的高分。上周五,《白日之下》在大陆正式上映,许多影迷朋友趁周末前往影院一睹这部高分港片的精彩。
视听语言平庸揭露社会阴暗面触动人心
《白日之下》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为我们揭开了隐藏在新闻背后的社会阴暗面。在影片开篇,随着记者晓琪潜入残疾人院舍,我便跟随她的视角,一步步揭开这个所谓“残障人士之家”的真相。残疾人院舍内的非人道生活让我触目惊心,残疾人在这里遭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虐待,更是精神上的摧残。
电影中有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比如院友集体洗澡的戏,不仅作为剧作的一个转折点,更展现了残疾人在院舍中的无助与绝望。他们像是被剥夺了尊严的囚徒,在众目睽睽之下忍受着身心的折磨。而晓琪在调查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也让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与无奈。
整部电影的视听语言较为平庸,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表现方式,更能够触动人心。它没有过多的华丽特效,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真实与残酷。
演员林保怡的出色表演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他饰演的角色既细腻又令人感到恶心,既惊悚又令人同情。观众可以在他的表演中看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也可以感受到他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精湛演技。(小咪)
叙事节奏紧凑传递出深刻主题及内涵
好久没看过这么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了,看完后既震撼又感慨。《白日之下》荣获金像奖16项提名以及多项华语电影奖项提名,是实至名归的。低成本的小制作,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加上林保怡、姜大卫、鲍起静、胡枫、余香凝等实力派演员的倾力演出,将现实生活中弱势社群的无助、无奈、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要提的一点是,《白日之下》的结构模式以及人物设置让人眼前一亮,让我想起1975年美国也有一部电影,反映社会对弱势残障群体的戕害,那就是由肯·克西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飞越疯人院》。但在细节展现上,《白日之下》的场景布置、道具选择以及音效设计都更加充满真实感和生活气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影片所呈现的世界。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影片在叙事上也做得相当出色。故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好奇心。同时,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如通过画面色调的明暗对比来暗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通过音效和音乐的运用来增强情感表达等。
最重要的是,《白日之下》还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内涵,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它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人愿意站出来为正义发声;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有人愿意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这种精神力量,无疑是影片中最为宝贵的东西。(阿拉蕾)
站在道德制高点没能将好题材拍成好电影
对边缘老龄人群的聚焦,根据真实事件的改编,都是《白日之下》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天优势。但我仍然认为,导演简君晋没能打好一手好牌,从剧情的割裂再到脸谱化的人物,都让人觉得这是一篇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新闻报道,而不是电影本身。《白日之下》借记者晓琪的视角呈现出思考,这成为一把双刃剑,一面是电影由点到面地展现包括老人、残疾人、病患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现实困境;另一面则是电影所呈现的很多东西都只是一笔带过,电影中的诸多角色都成为工具人,这样的做法远不如深入这一群体把某一个具象人物全面展开来得动人。
在电影中,作为记者的晓琪早在曝光问题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残障人士如果想要进入公立机构,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这也正是催生无良私人残疾院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晓琪面前,如果曝光,这些不得已寄生于此的残障人士怎么办?如果不曝光,那又是否有违自己的职业道德?而晓琪这个人物完全没有体现出她该有的挣扎与两难,演员余香凝的演技远不如林保怡所饰演的残疾人院舍长来得入木三分。在我看来,她的这个形象甚至变成了“何不食肉糜”的代表,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他人。电影到最后从一个严肃的社会议题演变成一场正邪交锋。
好题材,却没能拍成好电影,平庸的导演终究使电影呈现的一切难以成为一道耀眼的光。这是《白日之下》的遗憾,更是创作者认知的贫瘠。(梦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