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 崔晓旭) 在梅艳芳逝世后,外界就一直传闻将要拍摄一部关于她的传记电影,这一次,导演梁乐民终于把这个愿望实现了。
11月12日,由江志强监制,梁乐民执导,王丹妮、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主演的电影《梅艳芳》在全国上映。137分钟的电影时长,呈现了香港巨星梅艳芳的人生。她的一生有欢乐、有痛苦、有辉煌、有低谷,始终不变的是她的善良和坚强,她提拔后辈、热心公益,温暖着许多人,离世后更被誉为“香港的女儿”。
电影上线第一天,票房收入约有1200万元,冲上当日日票房排行榜第二。时隔18年梅艳芳再上热搜,有怀念,也有争议,究竟这是一部情怀之作,还是消费粉丝?
完美还原演唱会场面
巨星背后的汗与泪
观众看明星,都是先从作品看起,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就足以虏获无数粉丝。但多数观众对明星的印象都停留在台前,生活中的她们是什么样?这时候需要一部传记片来展现真实完整的明星人生,《梅艳芳》就这样应运而生。
对演唱会的还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影片选取了梅艳芳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场演唱会,万人欢呼的震撼场面、完美复刻当年的舞台设计和服装造型,再加上演员王丹妮一颦一笑间和梅艳芳同频的舞台神韵,让坐在电影院里观影的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中有一场戏拍得尤为精彩,那就是片中再现“百变梅艳芳再展光华87-88演唱会”。梅艳芳身穿刘培基为他专门制作的“菠萝钉”战衣,一登台就技惊四座。但不为人知的是,演出当晚她小腹剧痛,并表示自己可能有肿瘤,旁人都劝她取消今晚演出,但是她不想令观众失望,坚持上台。当升降台送她上台的那一刻,她完全忘记了病痛,给观众呈现一个活力四射的梅艳芳。
我觉得这场戏是梅艳芳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一方面引出了她病痛的隐患,另一方面又展现了她视舞台如生命的态度。看完这部电影我更理解,巨星的光鲜夺目都是她靠泪水和汗水换来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罗夏)
极力追求电影质感
丑化与美化引争议
对于梅姑传奇的一生来说,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时间太短。但就观众的观影体验来讲,《梅艳芳》叙事又稍显冗长。形式上没有什么新意可出,唯一可倚靠的就是内容上的质感。
电影《梅艳芳》中,制片人江志强竭尽全力还原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不难看出,每一帧画面都很烧钱。在声音的花费上,电影就已不惜成本,开头使用披头士的《Please Mr.Postman》片段,不到1分钟就花了100万。此外还有《相思河畔》《女人花》《夕阳之歌》等一首首梅艳芳的经典曲目,串联起她的一生,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光“听”就很过瘾的电影。
但这部电影也有它的尴尬之处,那就是银幕之像与心中滤镜的违和,不免引起观众的质疑。一方面,电影对渣男近藤进行了美化,对于熟知这段感情的粉丝来说,这是对渣男的洗白;另一方面,张国荣扮演者刘俊谦在神和形上都稍欠火候,被视为电影对张国荣的“丑化”。我能给予的最大理解是,电影牵涉太多当事人,要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找到平衡实属不易,要想看最好的版本,那必定是梅艳芳自己编剧、导演拍出来的。所以目前,这或许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好的一版《梅艳芳》了。(且听夜雨敲窗)
粉丝生气 路人误解
把传记拍成情怀烂片
《梅艳芳》,这种一听片名就带着情怀味道的东西一向是很能赚人眼泪的,所以即使正片上半部分看得人如坐针毡,高潮情节还是能换取哭声一片。但“好哭”绝对不是评判“好电影”的标准,相反,这是一部令粉丝生气、路人误解的情怀烂片。
历史看不到的地方,本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地方,奈何编剧兼导演的历史实在太差,一些情节与事实有着太大出入。第一,2003年梅姐患病的时间线有明显的纰漏;第二,对张国荣的塑造不仅有所矮化,还让人误解他与梅艳芳的关系。不得不说当年他们确实经常一起搭台,梅姐也提携过哥哥,但单纯的兄妹友谊被电影拍成猥琐油腻软饭男与唱坛大姐头,真是让人有些反胃。
再聊聊电影的手法,这部电影中很多地方似乎都虎头蛇尾,该谈的偏偏避开,不该谈的添油加醋。同时,把梅艳芳的成功描写得过于单薄,一路有贵人相助,完全忽略她年幼时期打工生活、后期打拼的努力过程。最重要的是后期与梅艳芳私交甚笃的“福禄寿”三人组,陪伴她到最后的赵文卓、刘德华、草蜢、许志安等人都完全没有提及,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
我觉得,片方好像什么都要,既要挣情怀粉的钱,又舍不得广大年轻人市场,所以才选择呈现一些猎奇角度。那些愿意花钱进影院的人,大多是为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而不是为了给这部电影做贡献。 (樱桃小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