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娱乐 >> 电影  >> 正文

著名导演、中国影协名誉主席李前宽逝世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北京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李前宽生前照片 王金跃摄

  昨天上午8时29分,我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前宽在浙江宁波慈溪逝世,享年80岁。李前宽以拍摄主旋律电影著称,他和妻子肖桂云是中国影坛知名的银幕伉俪,多年来一直合作拍片,二人合拍的电影《开国大典》在中国主旋律影片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推动北影节由“季”改“节”

  1941年1月4日,李前宽出生于辽宁大连。1964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生涯。1981年,李前宽和当时同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肖桂云首次携手,联合拍摄电影《佩剑将军》,此后,李前宽与肖桂云这两个名字,便紧紧地连在一起。

  1989年上映的电影《开国大典》,成为李前宽和肖桂云在中国电影史上写就的光辉一页。此后,两人又凭借《决战之后》(上下)再次征服影坛。1993年,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两人推出力作《重庆谈判》。之后,两人还陆续创作了表现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的《七七事变》,以及《金戈铁马》《旭日惊雷》《世纪之梦》《红盖头》《星海》等多部影片。

  作为主要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导演,李前宽对近代中国历史颇有研究,他创作的影片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史诗气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塑造也颇见功力,力图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除了电影创作,李前宽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过不少贡献。他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他曾建议成立电影频道,为中国电影在荧屏上提供一处源头活水。

  北京国际电影节当年由“季”改“节”,也有李前宽的一份功劳。首届北影节创立于2011年,为了规避国内“节”太多的局面,当时叫“北京国际电影季”。但李前宽认为,首先这个说法就不太通;而且,如果要和国际电影节接轨,必须更名为“节”,设立评奖及常设机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好作品和优秀电影人来到北京。李前宽给相关部门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复,并最终被采纳。在他的不断推动下,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由“季”改“节”,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天坛奖评奖单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开国大典》导演李前宽去世 他庆幸一生选择了电影

据长影集团官微消息,曾执导《佩剑将军》《开国大典》《七七事变》等作品的长影著名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前宽于8月12日上午8时29分在浙江宁波慈溪逝世,享年80岁。   今年6月8日,“见证祖国发展 薪火代代相传——百部经典影片献礼建党百年系列宣传展映活动北京市启动仪式暨‘时光放映厅’巡展车发布仪式”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李前宽导...

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第30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28年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踏上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党的历史...

礼炮齐鸣 庆新中国诞生

开国大典上使用过的礼炮。国家博物馆供图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下午,天安门广场礼炮轰鸣,庆祝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此站立起来。   70多年后的今天,走进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礼炮作为开国大典的重要见证物,向观众默默讲述着那段历史。   1949年...

开国大典:新生的共和国 站起来的人民

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董希文 1949年10月2日的《光明日报》头版。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人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新华社发 新春佳节,经历了2020年非凡历程的中国人,很容易把追怀的目光投向祖国的心脏——北京天安门。在春节假期期间,天安门前,人们不仅是在这里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