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宽生前照片 王金跃摄
昨天上午8时29分,我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前宽在浙江宁波慈溪逝世,享年80岁。李前宽以拍摄主旋律电影著称,他和妻子肖桂云是中国影坛知名的银幕伉俪,多年来一直合作拍片,二人合拍的电影《开国大典》在中国主旋律影片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推动北影节由“季”改“节”
1941年1月4日,李前宽出生于辽宁大连。1964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生涯。1981年,李前宽和当时同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肖桂云首次携手,联合拍摄电影《佩剑将军》,此后,李前宽与肖桂云这两个名字,便紧紧地连在一起。
1989年上映的电影《开国大典》,成为李前宽和肖桂云在中国电影史上写就的光辉一页。此后,两人又凭借《决战之后》(上下)再次征服影坛。1993年,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两人推出力作《重庆谈判》。之后,两人还陆续创作了表现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的《七七事变》,以及《金戈铁马》《旭日惊雷》《世纪之梦》《红盖头》《星海》等多部影片。
作为主要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导演,李前宽对近代中国历史颇有研究,他创作的影片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史诗气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塑造也颇见功力,力图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除了电影创作,李前宽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过不少贡献。他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他曾建议成立电影频道,为中国电影在荧屏上提供一处源头活水。
北京国际电影节当年由“季”改“节”,也有李前宽的一份功劳。首届北影节创立于2011年,为了规避国内“节”太多的局面,当时叫“北京国际电影季”。但李前宽认为,首先这个说法就不太通;而且,如果要和国际电影节接轨,必须更名为“节”,设立评奖及常设机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好作品和优秀电影人来到北京。李前宽给相关部门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复,并最终被采纳。在他的不断推动下,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由“季”改“节”,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天坛奖评奖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