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真实价值,今年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次以纪录电影《尺八·一声一世》作为新片展的开幕影片,并首次设置纪录电影单元,5部优秀国产纪录片获推荐表彰。这些,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看见纪录电影的春天
20日,电影《吹哨人》在厦门万象城举行特别首映礼。在映后见面会上,主演汤唯(左)、雷佳音与影迷进行了热烈交流。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2018年以来,国产纪录电影生产数量持续增长,质量也稳步提升,除《厉害了,我的国》带头领跑,勇夺4.8亿元票房外,一批作品或带有个人独特视角,在市场上翻起浪花,或在视频平台点击量突出,保持持久的热度,形成了创作者和观影者的良性互动,让纪录电影深入年轻一代的“精神场”。
20日,电影节举行纪录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纪录电影如何与时代发展同步,完成其在市场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成为摆在中国纪录电影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引发热议。
讲好故事才能抓住观众
嘉宾们认为,目前中国纪录电影题材以人文类、历史类、自然类为主,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数量较少,题材选择缺乏创新性、内容深度挖掘不够。影像电影感较弱,更适合小屏幕播放,未达到观众心理预期。
专家认为,对纪录电影来说,故事是“燃料”,观点组成“火箭”,才能让电影爆发。
在纪录电影推荐表彰大会上,推出《尺八·一声一世》《张艺谋和他的“影”》《生活万岁》《四个春天》和《黄河尕谣》5部优秀作品,它们的立意和主题虽有不同,但都在共同的人文情怀里交织,充分展示中国当代的人文底蕴和精神价值,讲好故事。
《尺八·一声一世 》总制片人兼总导演聿馨说,为了呈现好尺八的故事,她和团队先后30余次赴日取材,并辗转国内多地进行拍摄,历时三年,记录了多位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尺八人的心“声”和“世”界。
《黄河尕谣》在西北民谣的乡愁里,吟唱出孤身去城里闯荡又念念不忘家乡的游子身影。“我很喜欢很有年代感的影片。”在该片导演张楠看来,能够记录下变化、触及被忽视的问题,为更多人提供新的看问题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非常重要。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劲,要让观众看下去,就要在题材选择、故事叙述、视觉表达上,让国产纪录片具备让更多观众观看的价值,还要让观众看懂,这样才能有效传递影片内核的“价值观”。
平台孕育年轻小生态
媒介深度融合,视频网站的成熟发展已经成为影视产业的支柱力量。“多屏”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纪录电影网络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蹿红,到之后出品《人生一串》《历史那些事》《川味3》等,B站在网生新派纪录片的路上不断尝试,越走越远。
“B站是年轻人的地方,78%的观众是年轻人。”B站纪录片特别顾问朱贤亮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意外走红,让B站对纪录片很重视,并意识到原来年轻人喜欢这种讲述传统文化的纪实内容,让更多年轻人在这里看纪录片、爱上纪录片是其努力的目标。
早在2018年年初,纪录片《黄河尕谣》就已提名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评审团奖,随后,受各大电影节之邀,获得多项大奖并在2018年度进行展映。这部片子用了6年时间拍摄、剪辑、制作完成,但目前该片放映数不到100场。但张楠坚信电影纪录片有广阔的市场,现正尝试商业性的探索。
阿里影业院线电影合作负责人李路说,大家不用担心好的纪录电影会被埋没,但它最好能用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思想内容,创作上,在内容端与平台做好沟通。
嘉宾们认为,当下,要让观众有便捷的观影渠道,让院线方对纪录电影更有信心,进而培育纪录片观众的观影习惯,以此周而复始地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改善中国纪录片行业生态的目的。
情怀与商业价值的碰撞
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少、回报低,是目前中国纪录电影制片投资与创作出现的最根本问题。口碑与票房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纪录电影的投资。
但纪录片在搭载社会属性的同时,也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有情怀有利润的纪录片市场已然存在。
从央视到腾讯视频,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到“风味人间”IP系列的打造,转身互联网大潮的腾讯纪录片总经理朱乐贤,正在找寻一个纪录片创作者在时代中的位置。
“在内容制作上我们更注重国际化,比如刚拍摄的《敦煌》,将会有更多剧情的引入,加入更多电视剧手法,这是我们的探索。”他说。
“国际化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朱乐贤表示,与BBC、NHK的合作给腾讯视频纪录片带来了很多变化,他说,通过共同制造一部片子或者合作,可以提高眼界和水准。
作为CNEX视纳华人基金会的共同创办人,陈玲珍带领下的CNEX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完成近百部纪录片,并屡获殊荣。她把纪录片看作一个国家的成长别册,参与监制的影片包括威尼斯影展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1428》,以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音乐人生》。前者是一部以四川地震为主题的纪录片;后者讲述一个音乐天才的迷失和寻找自我的故事,2009年在中国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吸引了众多观众。
“中国人的故事要由中国人来讲。”陈玲珍认为,要珍惜金鸡奖这个舞台,让中国纪录电影发光发热,传扬到全世界。她还认为,纪录片是艺术电影,并不是普罗大众都会买单,而喜爱纪录片的很多观众是社会的精英,特别能传播正能量。
当下,在理性判断中等待一个春天,显得尤其重要。关注时代、记录当下,中国纪录电影正迎来最好的机遇,也将肩负更大的责任。(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