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从喜剧的《父亲三部曲》开始,他的电影就具备了这种气质,当然也充满了阶段性的变奏。
除掉“雇佣作业”的《理智与情感》,随后《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转入悲剧,作为美国影坛新锐,李安抵达了某种更深沉更辛辣的境界;
至于《卧虎藏龙》和《绿巨人》,愤怒和决绝的气息强烈了,经历了事业大起大落的他,更看重的是奋力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而《断背山》和《色|戒》,基本是一种冰冷蚀骨的绝望,但他又偏爱这森森寒意中,那一抹微弱的温情。
《断背山》剧照
不过,《制造伍德斯托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接连的三部西片,年高德劭的李安慢慢趋于平静了,他变得更宽容更怜悯。
这三部戏里其实没有坏人,连吃人、杀人好像都不算罪过了(请注意:后两部戏都是无奈杀了同类的少年唱主角)。
这个阶段的“安叔”,更在乎的是各个不同、注定孤单的生命,不可避免地要彼此交汇、撞击、冲突,而迷人的风景,恰恰是这些鲜活的生命相遇的各个瞬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4、
于是,李安现在最痴迷的是人脸,他认为这是远比其他任何情节、场面、特效更精彩、更直接的“戏剧”。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祭出了4K、3D、120帧、不化妆、大特写这一整套组合拳,为自己的新发现正名。
不过,为此他付出了可观的代价,亦即让《中场战事》变得“不像电影”,反而仿佛是家电卖场里高端电视上的演示片段。
《中场战事》有些部分,的确实现了李安让我们凝视面孔的目的,也带来了某种别开生面的感受。
可是,作为一部依然需要归类为“故事片”的电影,高清电视式的画质、构图,不但并没有带来视觉上的“舒适”,而且终究干扰了我们对故事的消化。
换言之,基于西方千年绘画传统、又经百年电影工业锤炼,而且事实上早就被李安掌握了的传统电影技法(比如宽银幕、大景深、高对比、低照度等等),其实完全可以赋予《中场战事》更出色、更妥帖的形貌。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李安在影像上做了一次非常激进的实验,即便令“形式与内容”之间产生了某种兼容故障,也还算无可厚非的话,那么,《中场战事》的“故事本身”还有不足,那就更令人遗憾了。
简而言之,《中场战事》有故事、有情感、打动人,可是最后却令观者难以体会到“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而“表达”,是一个创作者之所以创作的应有之义。
或者这么说,每个角色、每种立场都被有效地展示了,可大体上影片所说的,就止步于“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的层次了。
然而,这不仅不该让一部回溯伊战的严肃军事题材就此鸣金收兵,也和两获奥斯卡、两获威尼斯金狮、两获柏林金熊的当世大师,蛰伏三年才出手的“所应为”有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