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提要
近十余年以来武侠剧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接受度上都似乎在走着一条下坡路。新《天龙八部》与越来越多当下重拍的经典武侠剧拥有的共性问题是,武侠作为一种类型,它越来越模糊了。无论是叙事技法,还是服化道,武侠剧正在向“仙侠剧”靠拢。而翻拍武侠剧的仙侠化,最终导致的是武侠价值的没落。
八月中旬,最新剧版《天龙八部》在视频平台播出了。尽管有历经时间考验、已经经典化的原作故事作为剧本支撑,有近年来在热门剧集中有亮眼表现的杨祐宁、文咏珊等青年演员出演,这一版本的《天龙八部》遭遇观众的“吐槽”却是前所未有的。比如,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服化都没有表现出独特、生动的人物形象;剧集开头主要人物便悉数出场,原著时徐时疾的叙事节奏几乎被打破、时而独立时而交织的叙事线索因改编而变得凌乱,叙事效果大打折扣;再有,就是一些具体的情节,比如段誉初见钟灵和王语嫣的反应等,显得有些荒谬,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行为习惯。在观众评价被认为具有参考意义的影评网站上,这部剧集的评分仅获得了不到四分的成绩,可谓“惨淡”,评分人数较同期热剧相比也少得明显。
越来越多当下重拍的经典武侠剧拥有的共性问题是,武侠作为一种类型,它越来越模糊了
观众对此版《天龙八部》的“槽点”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即新《天龙八部》不是一部好看的武侠剧。其实,在观众的观感中,不仅2021年的新《天龙八部》令人难叫好,近十余年以来武侠剧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接受度上都似乎在走着一条下坡路。以《天龙八部》为例,1997年版本和2003年版本都取得了傲人的收视成绩和观众的很高评价。而2013年的翻拍版本就已经难以在市场中掀起什么“水花”了。
从各个版本的叙事重点和服化道的演进来看,这一版本的《天龙八部》与越来越多当下重拍的经典武侠剧拥有的共性问题是,武侠作为一种类型,它越来越模糊了。对观众来说,它“不像”武侠剧、没有“长成”武侠剧该有的样子,剧集似乎也没有按照传统武侠剧的类型来拍。现在的观众面对的是一个相当成熟、专业化的电影电视市场,媒介的发展和变革更让观众变成了阅片/剧无数、见多识广的观众。换言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对影视剧的专业化程度有相当高的要求。
首先,一个高质量的类型剧在叙事上必须是要引人入胜并经得起推敲的。被观众诟病的“魔改”使这次改编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比如,原著的情节安排本来是十分精妙的,三兄弟的故事线相对独立,段誉的串联令它们偶有交汇,直到少林寺大会正式融合在一起。既有悬念,冲突又层层递进。此版本的这种线索的独立与交汇显然没有被呈现出来。再有,就是段誉初见钟灵、王语嫣等人物时的反应。段誉虽是个多情公子,但出身高贵、受过很好的教育,而这一版本中他的行为完全不符合基本的人物设定和性格特征。
在叙事技法之外,该剧的服化道也显得与武侠剧有些格格不入,总体美术风格颇有网络游戏化的意味。厚重的刘海、高高的颅顶、大而简单的头饰、现代风格的服装,主角们看上去更像网游中的人物。这样的服化道似乎更适用于“仙侠剧”,甚至让人联想到初代网剧《太子妃升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