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娱乐 >> 娱乐八卦  >> 正文

日薪208万?对天价片酬背后的违法行为应追责到底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半月谈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近日,一名女艺人被曝拍摄77天获片酬1.6亿元,平均日薪达208万元,天价日薪引发社会热议,网友质疑天价片酬问题为何屡禁不止?

  近年来,天价片酬乱象破坏了影视圈生态,演员过高的片酬推升了影视作品的成本,片酬占据大头的畸形比例也压缩了用于剧集制作的经费,导致原本应当是剧集重心的拍摄、后期、道具等敷衍了事。影视制作团队成了围绕“明星”“流量”搭建的“草台班子”,行业内精品乏力,低劣作品频出。

  不合理的片酬之风还会腐化社会风气,助推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在青少年群体间的传播。一些网友表示,“抠图”“演技差”的艺人被追捧,职业水准低下也能“躺赢”,自己努力工作似乎丧失了意义。

 

  艺人作为公众人物,承载着社会的期许,也肩负着职业的责任。天价片酬却交出了差评作品,无疑是对职业道德的亵渎,也在扭曲奋斗价值观,对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近年来,行业协会发布意见限制演员薪酬比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屡次升级“限薪令”。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严令之下,天价片酬却难以降温。背后是艺人为了规避“限薪令”使出的百般手段,天价片酬背后的“灰色地带”更应引起社会的警惕。

  有影评人反映,有些演员的片酬只做“表面功夫”。以片酬为名的收入降了,却通过 “阴阳合同”等方式试图混过“禁令关”。在此次“天价日薪208万元”事件中,该艺人也涉嫌利用“阴阳合同”钻空子,这样的操作涉嫌偷税漏税,已然触及法律的底线,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害。

  影视市场应当回归理性,追捧“流量”艺人绝不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正确答案,制作方不能一面在限制畸形高薪,一面却依赖“流量明星”,应当将重心回归到创作本身。同时,限薪更应限制背后的违法行为,应当严厉打击“阴阳合同”等涉嫌偷税漏税的行为。法律不是一出“戏”,容不得台上糊弄“表演”,台下百般“动作”。公平正义的底线不能失守,法律的尊严不容侵犯,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这种因一己私利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零容忍”。(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评论员 杨淑馨)

相关新闻
中国足协12月初将发布“限薪令” 中超顶薪1000万元

足协官方公告:各俱乐部暂缓与国内球员签署工作合同   中国足协12月初将发布“限薪令”   昨日下午,中国足协突然发布了一则引爆中国足坛的官方公告。在这则公告中,中国足协要求中超、中甲与中乙俱乐部暂缓与国内球员签署工作合同,包括并不限于草签协议、新签协议和续约合同。随后,中国足协又发布了《中国足球协会关于各职业俱乐部暂缓签署球员工作合同的通知...

限制天价片酬能否终结影视剧行业乱象

原标题:限制天价片酬能否终结影视剧行业乱象 对话动机 2016年8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在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中提到,坚决遏制天价片酬,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定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2017年9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等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今年6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严格落实...

遏制天价片酬,光设个“上限”有用吗

原标题:遏制天价片酬,光设个“上限”有用吗 这两日,天价片酬问题重回舆论焦点。8月11日,三家视频网站联合六大影视制作公司联手发布《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称其即日起严格执行有关部门每部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70%的最高片酬限额制度;并对不合理...

制作公司联手抵制天价片酬 “戏比天大”盖过“流量至上”

原标题:制作公司联手限价 明星片酬不得超5000万   近日,爱奇艺、优酷、腾讯联合六家制作公司发出声明:单个演员单集收入最高不超百万,合计不超5000万。买卖双方共同携手,齐刷刷地将矛头指向“演员片酬”。此举引发业界聚焦,网友感叹,“单集100万,还是限制后?贫穷限制了我...

横店影视产业协会发倡议:抵制天价片酬 依法纳税

中新网8月12日电 据横店影视产业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今天发布《关于“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影视精品创作”的倡议》。倡议提出,要抵制天价片酬,合理规划成本,严控片酬比例,每部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