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播出和备案数量均减少、综艺节目招商不易且难有爆款,2019年本就是影视行业的“小年”。刚进入2020年就遭遇疫情的冲击,让仍在“寒冬”守候“春天”的影视行业雪上加霜。而相较于上游的影视制作和艺人经纪公司而言,处于影视产业链下游的宣传营销公司的日子更加艰难。
新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影视行业的宣传营销公司的负责人都对2020年的前景感到担忧,担心项目收益不足以覆盖人力和房租。有的公司已经出台了裁员或减薪的计划,也有的公司已经准备关门结业。
影响:入不敷出,顽强求存
京和文化传媒负责人林树京向新京报表示,其实每年春节后的一两个月都是宣传营销公司的平淡期,各方面的业务都不多。这段时间的宝贵在于“耕种”,公司运营的规划、团队的整顿、业务的选择和洽谈等,都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所以目前说疫情的影响,都是预判,但这种近在眼前的预判会让你觉得来势汹汹又无能为力。”
林树京透露,宣传公司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入不敷出的问题。因为宣传公司的资金基础相对于影视公司要薄弱太多,加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支出很大。如果疫情延续,宣传公司没有项目收入来源支撑的话,估计有不少会扛不住关门。“另外,宣传营销公司也可以说是公关公司,很多业务都是跑出来的。这一两个月业务洽谈的缺位,会直接导致后面无活可干的窘境。”
京和传媒的宣传项目。图片来自网络
袁琪(化名)就是一家准备关门结业的影视宣传公司的合伙人。她告诉新京报记者,关门结业的想法在去年(2019年)年底就有了,这次疫情冲击只是加速了这一决定。“公司日常有十多位员工,每月的人力成本加上办公场地租金有十多万的支出。但从去年开始接到项目数量越来越少,已有项目的结款也很慢,入不敷出,也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几位合伙人都已经萌生退意。”袁琪说,本来年前接了春节档一部电影的分包宣传,还谈了年后要播的一部网剧的部分宣传,但疫情一来,电影撤档,上映日期待定,网剧也表示低调上线就好,砍了大部分宣传预算。“这两单没有之后,我们一致决定在今年5月房租到期后结束公司。”
应对:裁员瘦身,另觅出路
面对比2019年更难的局面,有宣传公司选择结业,也有宣传公司选择减薪或裁员。林树京透露,京和传媒在春节之前就进行了一轮裁员,“裁员不只是为了节省支出,也能让团队更加精炼,在应对大风浪时更从容。近期如果两个月内业务没有进展,京和也会考虑减薪的举措。待疫情结束、业务正常运转时,再来弥补员工的损失。”
他还表示,目前已经考虑在传统业务领域降价。“创业五年来积累了很多的成功案例,所以前两年我们的报价确实要高出行业水平一些。为了让资金快速流动起来,也让公司在业务选择上有更大空间,我们会有降价促销的举措。”除此而外,拓展新业务也是一种应对。“2020年我们计划与多位业内知名造型师、化妆师和摄影师展开深度捆绑合作,建立艺人形象工作室。同时也与兄弟MCN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建立了公众号和抖音KOL联盟,抱团取暖共进退。”
艺人或演艺组合的宣传都属于营销公司的工作范畴。
目前在成都家中办公的文案策划Lulu告诉新京报,她所在的新媒体宣传公司去年业绩欠佳,今年开年更是惨淡,已经确定会合并到母公司的新媒体部。“瘦身”伴随而来的就是裁员。“项目减少的情况下,文案策划的岗位也不需要那么多人。自我衡量了一下,也算不上公司最核心的员工,被裁掉的话也有心理准备。”Lulu说,目前公司派给她的工作是把之前项目的结案做好归类,这基本上是让交接工作的节奏了。“如果被裁,就在老家休息一段,接下来打算报个新东方,申请去国外留学。”
行业:重新洗牌,多元经营
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将给影视宣传营销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袁琪和几个合伙人,还有一些业内的朋友一起复盘检讨,为什么会走到关门结业的地步。“疫情和影视寒冬,都不是主因。真正的原因,一个是起步晚了,没有赶上影视宣传行业的风口,失去了做强的先机;另一个是在影视行业热火朝天的那段时间,满足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活儿接不过来的状态,满足于停留在安全区,没有危机意识,失去了转型的机会。”在他们看来,经历了这一轮关门裁员的大洗牌之后,未来的宣传营销行业会有两种主要业态。一种是业务不限于影视行业的专业PR公司,比如奥美;另一种是专注于影视行业的头部宣传营销公司转型成为影视全产业链的参与者,参与到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的投资、制作、发行、宣传的各个环节。
林树京也认同,在行业不景气和疫情的影响下,宣传行业势必会迎来一轮大洗牌,一些大公司可能会缩小规模或转移业务主线以应对艰难,一些小公司可能会面临倒闭。但他表示,恰恰是2019年宣传行业的整体滑坡,客观上也让大家在面对行业不景气,包括面对不可预计的疫情时,已经做好了一些应对准备的工作。很多宣传营销公司在2019年就已经意识到坚守单一的宣传业务的风险,并已经开始尝试各种可能性。“风浪过后,都会重生。相信重生后,大家做的业务会更加多元,同行们会发现彼此身上的铠甲更加厚重,尖刀也更加锋利。”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