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娱乐 >> 娱乐八卦  >> 正文

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京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97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中国首个国际科幻奖获得者)王晋康。

  《追杀K星人》

  《蚁生》

  《亚当回归》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不仅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同时也引爆国内外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关注。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何夕等一代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虽然外界对“王老”了解甚少,但20次获得“银河奖”,《四级恐慌》英文版《Pathological》成为《三体》之后,中国第二部被翻译成英文的长篇科幻小说,足以证明其对中国科幻的推动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72岁的王晋康已深耕科幻文学近30年,发表短篇小说87篇,长篇小说10余篇,共计500余万字。上世纪90年代的王晋康和2000年后的刘慈欣,构成了中国科幻界的“天与地”。王晋康见证了中国科幻从起步、断流到如今与发达国家平等对话的历史进程。2019年,王晋康的封笔作《宇宙晶卵》将在《人民文学》连载,这是《人民文学》首次刊登科幻长篇小说。在他看来,《流浪地球》的成功迎来了科幻电影的元年,但中国科幻想要比肩欧美,仍有十年之久,“科幻电影产业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目前我们只能和海外平等对话,实现比肩,仍有很长的距离。”

  胡思乱想转化为创作生产力

  作为最早一拨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从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接触科幻作品。那时中国科幻刚起步,凡尔纳,郑文光、叶永烈的作品他都会拿来品读。“我对自然机理非常好奇,小时候总以为世界本身就是七彩的,但直到知道‘蓝’天,‘白’云原来只是缘于电磁波频率不同。”

  而王晋康创作科幻的缘由,则是在给儿子讲故事时突发灵感,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他将年轻时期看似胡思乱想的东西,都转化为有趣的“科幻”畅想。例如他在《天火》里提到的“物质无限分割”,正是高中时期受到日本物理学家提出的“物质无限划分”的触动,回归一个中学生的理解,写出的“胡乱思索”。“从物理学家的角度,这种想法很低档。但科幻本来就是给一般读者看的。科幻作家需要具备在‘高深’和‘通俗’之间架桥的本领。”

  虽然中国科幻曾在改革开放后经历多次断流,高阅读门槛、经济文化环境,将不少普通作者拒绝在外,然而王晋康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了《亚当回归》《西奈噩梦》等作品,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生死平衡》《替天行道》更是引起社会关于医学和转基因的热烈争论。其后,何夕、刘慈欣等新生代科幻作者的崛起,更多只是再次颠覆了中国科幻的既有境遇。

  坚持接地气的“中国式科幻”

  王晋康的第一部科幻作品《亚当回归》是在44岁那年完成的,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创作风格。故事讲述了太空英雄王亚当,独自驾飞船来到200年后的地球。那时地球人脑中竟都嵌有远超自然智能的芯片。为了推翻这些“新智人”的统治,王亚当也冒险嵌入了最新型芯片与新智人对敌。

  曾有人评价,王晋康的小说中始终存在中国痕迹的“寻根性”。虽然“中国科幻”,向来被外界认为是“伪命题”,因大部分中国作家仍以欧美的科幻世界为范本。即便如刘慈欣,在作品中也多善用西方背景与欧化语言。

  相较下,王晋康却始终坚持“中国式科幻”。他的作品总带有一股浓重的“红薯味儿”:接地气、生活流;不仅大量引用中国典故,且有意识地使用口语化的北方语言。故事背景从上山下乡、老三届大学生,到在国营工厂当工程师、在私营公司当总经理,从《蚁生》的知青生活,写到《时间之河》中国私营企业的众生相,他把自己40多年经历过的中国事,都写进了科幻小说中。“科幻领域应有独属于中国的风格。而这些源自中国生活的素材,是西方作家无法经历的,也正是中国科幻作家应当发挥的优势。”

  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

  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中国科幻人才经历大量流失后,甚至已有枯竭的势头。因此当《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不少人将其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

  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科幻IP一时大热,王晋康、刘慈欣等人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流浪地球》的成功,更是让海内外看好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虚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

  然而,他却不认为《流浪地球》代表着中国科幻电影目前已足以和美国科幻电影比肩。“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且目前中国科幻作品的产量仍远远不及美国。如果目前我们每年产出250部科幻作品,美国大概就有2000多部。”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未来联手南派三叔开发影视作品

  如今王晋康早已成为中国科幻界的“拓荒者”,但近两年他仍笔耕不辍,在去年完成了《逃出母宇宙》《天父地母》三部曲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宇宙晶卵》(暂定名),并将于2019年上半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连载。这是国内首部登上《人民文学》杂志的长篇科幻作品。但王晋康坦言,《宇宙晶卵》后他将不再写长篇,在陪伴家人的同时,也致力于将自己的科幻作品影视化,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幻的影响力。

  如今,王晋康已与南派三叔的南派泛娱计划合作多部“中国式科幻”作品。《转生的巨人》已与著名漫画家使徒子、风神息泪合作改编为漫画;与著名悬疑作家周浩晖合作完成的《追杀K星人》正在同步开发电视剧和电影。此外,《生命之歌》《七重外壳》《拉格朗日墓场》《水星播种》等作品也开始了早期筹备。而对于中国科幻未来是否会打入好莱坞,王晋康胸有成竹,“早晚的事,甚至已经是现在进行时了。”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

科幻王晋康美国科幻电影科幻片流浪地球

相关新闻
春节档三部影片都删掉了什么内容?

宁浩将原来剧本中黄渤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线删掉。   《飞驰人生》全片时长只有98分钟,难免删戏份。   李玲玉   左起:刘慈欣、吴京和郭京飞这一镜头一闪而过。   李光洁杭州家庭戏份都被删除。   被毁于熔岩中的杭州基地。   相对那些被删掉的戏份,《流浪地球》中反复...

续写《流浪地球》征稿 评选入围作品将刊登在《海峡导报》

台海网2月2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现在最火的电影非《流浪地球》莫属,电影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不久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家园的故事。作为最受期待的硬核科幻片,《流浪地球》自开拍以来就得到众多科幻迷的关注,上映16天票房突破40亿,一跃成为今年春节档的影院“霸主”,叫好又叫座,票房持续飘红中。   ...

美“科幻战舰”为何被贴上“中看不中用”的标签

美国海军新一代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2号舰“迈克尔·蒙苏尔”号(DDG-1001),1月26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北岛海军航空站举行了入列仪式。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是美国海军新一代多用途对地打击导弹驱逐舰。该级舰共建造3艘,现役两艘,第三艘已于2018年12月9日下水,正在舾装,预计2020年入列。3艘舰编号分别为DDG-1000、DDG-1001和DDG-1002,分别以美国海军...

望海楼:流浪地球用世界语言讲中国之道

今年新春一大燃点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国内得到很多赞赏,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部体现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作品,实至名归。 《流浪地球》是用世界听得懂的电影语言讲述的中国科幻故事。电影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莱坞等西方经验,但又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它胜就胜在,将中国的“道”与西方的“术”有机融合。中国文化、中国...

阅读科幻作品,经典和流行孰轻孰重?

■朱颖婕   今年春节档,国产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实力圈粉,点燃了青少年学生对科幻的热情。同时,寒假里很多学校的作业都少不了带有配套书单的书籍读后感。   但是,翻开一些学校的书单,作品却很传统,科幻作品更是还停留在“哈利·波特系列”,姑且不论哈利·波特系列是魔幻还是科幻。对此,一些家长直言,如今从文字到影像,我们的优质原创科幻文学正在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