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载问天路 志向苍穹再出发
2024年4月24日,第9个中国航天日。
54年前的这一天,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54年后的这一天,这片土地又将见证新一代航天人再创辉煌。
在这个属于航天人的特殊节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叶光富神采奕奕,他带领两名新队友李聪和李广苏亮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公众正式见面。
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拉开帷幕之际,记者带您走近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
指令长叶光富——
追光路上 继续拼搏
■解放军报记者 王凌硕 特约记者 占康
叶光富,男,汉族,籍贯四川成都,硕士学位。1980年9月出生,1998年8月入伍,200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空战射击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21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2022年6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4月25日,叶光富将作为指令长带领神舟十八号乘组奔赴中国空间站。这次出征,距离他首次圆梦苍穹,仅仅过了2年。
“心中有梦就要执着追梦,从一名飞行员成长为即将两次出征太空的航天员,是‘拼搏’二字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叶光富坚定地说。
和名字中有“光”字巧合的是,叶光富喜欢仰望星空,他说自己就是一个“追光者”。当飞行员时,他喜欢翱翔天空,看璀璨星辰;成为航天员后,他拍摄了太空视角下浩瀚无垠的宇宙星河;如今,他想着尽快尽多地飞向更高更远的深空。叶光富觉得:“这世上恐怕没有什么,比仰望星空更能感知梦想的引力,比追逐星光更能激发他所未知的热情。”
2021年10月16日,叶光富和战友翟志刚、王亚平驾乘神舟十三号飞船顺利升空,刷新了乘组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这是叶光富的首次太空飞行。为了这一刻,他准备了11年。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183天,开展了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凯旋后,叶光富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虽然鲜花和掌声不断,叶光富选择全面归零,重新开始。
神舟十三号任务结束后,他在半年时间内就恢复到了飞行前的身体和训练状态。
2022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一场“天地英雄”隔空对话在网络上刷屏。远在四川的91岁抗美援朝老兵、一级伤残军人涂伯毅用他的残臂写下书法作品“航天强国,奋力拼搏”,托人转送给航天员大队。叶光富给前辈们回复:“当年你们为了和平,为了正义而战,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卓越功勋。你们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英雄形象令我们非常敬佩。我们一定传承好老前辈们的崇高精神,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太空,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成功入选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后,叶光富又迅速转入到备战状态。这一次,叶光富被任命为指令长,带领两位新搭档执行任务。
新任务带来新挑战。叶光富面临首次进驻三舱三船状态的空间站,平台设备设施、实验机柜成倍增加,操作更具复杂性。
面对挑战,唯有要求更高、标准更高。叶光富以身作则,每一个训练课目,他都一丝不苟地完成。同时,他结合自己在太空中的经验和体会,给两位新航天员做好传帮带。
第一次担任指令长的叶光富,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尽快以全新身份重塑自己,他围绕统筹规划、分析决策、协调沟通等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团队融合能力。如今,乘组三人之间配合默契,只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彼此心领神会。
一次,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模拟器舱内进行运动肺功能操作训练。他们在穿戴设备准备时,突然,舱内响起报警声。三人相互对视了下,便已心照不宣。
他们不约而同地放下手头工作,叶光富说:“我去观察仪表参数,判断舱内压力!”李聪说:“我去开应急气瓶!”李广苏说:“我去连接氧气面罩!”……接下来,他们紧张有序地开展应急流程操作。
这个性格互补、配合默契的“80后”乘组对此次圆满完成任务充满了信心——
“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乘组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在记者见面会上,叶光富代表乘组向全国人民自信满满地表示。
航天员李聪——
笃行不怠 心向太空
■解放军报记者 贺逸舒 特约记者 占康
李聪,男,汉族,籍贯河北邯郸,学士学位。1989年10月出生,2009年9月入伍,201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2024年4月24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李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首次亮相。这个一头短发的青年航天员,笑起来格外俊朗。
2003年,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飞天时,李聪还是一名初中生。他看着电视机里航天英雄完成任务顺利返回,觉得无比激动、自豪。他从未想过,未来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英雄。
李聪,人如其名,非常聪慧——这是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指令长叶光富对他的评价。然而,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到一名航天员,仅凭聪明是不够的。为了踏上这条飞天之路,李聪拼尽了全力。
竞争,从李聪参加航天员初次选拔时,就已经开始。
那一天,李聪上午刚来报到,下午就被安排参加心理测试。在一个空旷的房间内,参加选拔的飞行员坐在大屏幕前答题。谁答得更快,且正确率更高,谁就能获得更高的分数。
屏幕上,各个领域的题目一道接一道,大家争先恐后按下答题器……
后来,李聪私下里与其他伙伴交流,原来几乎每个人都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幸好,李聪坚持下来了。
离心机项目选拔的第一天晚上,同一个宿舍的舍友就因没有通过选拔被通知离开。这更让李聪背负着巨大压力。那时候,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
通过层层选拔,李聪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对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来说,载人航天是个全新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大量基础学科的航天理论学习,更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想飞得精,飞得好,理论学习很重要。”李聪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不知不觉就过了半夜12点。有时候,李聪结束了当天的学习后会出去“放放风”。“从宿舍楼下看,我们公寓没有一个熄灯的。”李聪说。
加入航天员队伍后,远离校园多年的李聪,重新拾起课本。一天,李聪从晚上8点开始解一道题,把题做出来后,他才发现已经快11点了。解题的过程是折磨人的,但得到答案的那一刻,他获得的成就感也是满满的。
在通往飞天之路上,关关难过。凭借不懈努力,李聪终于获得了前往太空的“船票”。当听到神舟十八号乘组名单中自己的名字,李聪的内心平静中带着些许高兴。“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是势不可挡的。”他在训练笔记上写下这段话。
今天,李聪站在问天阁,面对着无数期待的目光。对于即将到来的太空生活,李聪也充满了期待。他准备了与家人的合照,还准备在太空坚持阅读和锻炼身体。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任务完成好。
李聪说:“相信我们一定会很快适应太空环境,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顺利、高效、圆满完成任务,以实际行动建功伟大新时代。”
航天员李广苏——
心之所向 行必能至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特约记者 占康
李广苏,男,汉族,籍贯江苏沛县,学士学位。1987年7月出生,2006年9月入伍,201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酒泉问天阁,李广苏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全新的太空挑战。回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李广苏感觉“一切都像做梦一样。”
小时候,每当被老师问到“梦想是什么”,李广苏的回答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想当科学家。”那时,他只知道,科学家能为祖国做贡献,是崇高又令人敬仰的职业。
一天,还在上小学的李广苏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他听到天上传来一阵轰鸣声。李广苏猛然抬起头,寻找声音的源头。
“那是一架直升机,我要能坐在里面该有多酷!”李广苏回忆说。
但李广苏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他依然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父母对他的期待,是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大学。
李广苏上高三时,空军招收飞行员的消息传遍学校,李广苏本着尝试的心态也报了名。经过几轮选拔后,李广苏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
李广苏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体验飞行时,飞机在气流中的颠簸以及机舱里泛起的浓重油味,让他忍不住恶心。他想,这下完了,如果这时就吐了,可能会面临停飞。李广苏强忍着眩晕感,努力让自己转移注意力,憋得直冒冷汗……
之后的日子,更成了令李广苏不堪回首的煎熬时光——每当飞行训练时教员做横滚动作,李广苏的胃里就一阵“翻江倒海”。
尽管如此,李广苏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继续飞下去。当一次次冒冷汗时,一次次头脑不清醒时,他咬紧牙关,靠着强大的毅力,和晕机反应“硬碰硬”。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李广苏慢慢克服了晕机,前庭功能也有了很大改善。后来,李广苏被分配到空军某基地飞行,正式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随着载人航天工程蓬勃发展,国家开始选拔第三批航天员。“成为一名航天员为国出征,那是了不起的英雄,值得去拼一把。”李广苏积极报了名,也通过了一关又一关严苛的选拔。
比起前两批航天员,第三批航天员赶上了高频次的空间站任务,他们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从入队到完成考核,仅有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们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等八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练。
李广苏沉下心来,先攻克理论学习这道难关。他利用课后时间,到处跟人请教,将一个个小知识点逐个弄懂、弄通,并反复刷题加以理解。熬过许多不眠之夜,李广苏攻克了一道道深奥的难题。
手控交会对接训练成绩还有差距,李广苏一边请教员给他加练,一边在桌面式模拟训练器上反复练习并分析每次训练结果,最终得到了满分;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在封闭空间中三天三夜不睡觉,还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各项测评,李广苏暗自提醒自己一定要战胜困意、全神贯注,每一次测评成绩反倒越来越好。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当李广苏得知自己入选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时,内心十分平静。
李广苏的微信名叫“狂奔的蜗牛”。蜗牛虽慢,但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总有一天可以到达胜利的彼岸。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对于即将到来的太空之旅,李广苏充满了期待——他期待7.9公里/秒的速度与激情,期待失重带来的别样体验……
李广苏说:“工作之余,我想好好看看美丽的蓝色星球,看一看祖国的锦绣山河,也想替我可爱的孩子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到底会不会眨眼。”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