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那里,他们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者 程雪
站上哨位,哨兵孙贤龙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
这一刻,他盼了好久。这天,经过层层考核,他终于被“放单”,开始独立站岗执勤了。
哨位后方,是全国著名的某红色国防教育基地,也是孙贤龙所在的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负责站岗执勤的地方。
哨位前方,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正有序排队进入。不少游客看见正在哨位上执勤的他,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孙贤龙下意识挺了挺本就笔直的腰杆。
孙贤龙觉得,站在哨位上的老班长们,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范儿”,那是只有在中国军人身上才能看到的气质。
有一个画面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那天骤降大雨,雨水打在站哨的一名老兵身上,又顺着他的帽檐滑落到地上。老兵坚定地站在那里,仿佛一棵树把根深深扎进了哨位。
后来,日子慢慢长了,孙贤龙才知道老兵身上的那份气质是如何炼成的。
这份气质,是在一次次孤独寂寞中炼成的——
哨兵赵红府的哨位,位于地下储藏室,他的职责就是一直盯着眼前大屏幕上的监控,确保储藏室的安全。地下室没有阳光,空气流通全靠中央空调,狭小的空间常常让人感到压抑。除了偶尔过来维护库房的工作人员,一直和他相伴的,只有耳边空调的声音。
这份气质,是在一次次辛苦付出中炼成的——
北京冬日夜晚,寒风呼呼地刮着。站哨1个小时后,哨兵张鹏宇感觉脚上的血液仿佛凝结。望向街灯下飘落的雪花,他默默数着时间的流逝。偶尔看到有穿行而过的出租车和披星戴月下夜班回家的行人从街上经过,他默默地鼓励自己:“他们得以安心在凌晨穿行,不就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站哨吗?”
这份气质,不仅仅属于坚守在这里的哨兵,而是体现在每一位中国军人的身上。放眼神州大地,无论繁华还是寂寥,无论城市还是边关,无论是否被看到,他们都挺立在哨位上,为祖国和人民站岗,守护万家灯火,守望祖国安宁。
与人民同框,与祖国同框。他们站在那里,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次,昔日在这里执勤过的退伍老兵回来参观。新楼代替旧楼拔地而起,相同的地方如今已变了模样。老兵感慨良多,对新兵们寄予期望。看着老兵,哨兵韩佳烨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这份期望的重量。”
还有一次,临近老兵退伍。退伍前,老兵朝着哨位的方向看了又看,眼中满是不舍。从青涩到成熟,这2平方米大的哨位,见证了他军旅生涯的成长与梦想。
此刻,从哨位向前方望去,孙贤龙眼前的人流依旧不停。看到游客脸上绽放的笑容,孙贤龙觉得自己也很开心。
“祖国有我,请放心!我会坚守在这里,站好每一班岗!”孙贤龙说。
守护“国家宝藏”的哨兵
■记者 程雪 通讯员 王光苏 汪琳
除夕当晚,营区外的万家灯火和天上皎洁的月光,映衬得哨位比往常更加沉寂。
此刻,站在哨位上,哨兵张鹏宇目视前方,认真观察着四周。从他的哨位向前望去,这时候的北京正在经历着一年中的安静时刻:营院里挂着火红的灯笼,街道上不像往日那样吵闹,务工人员都已返乡。
这一幕,张鹏宇并不陌生。从9年前入伍到现在,张鹏宇的每个除夕都在部队里度过。
张鹏宇所在的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担负着某红色国防教育基地的警卫任务。教育基地里的这些红色资源无比珍贵,堪称国宝,张鹏宇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守护“国家宝藏”的人。
“站上哨位只需要2个月的训练,但站好岗,需要在整个军旅生涯都努力”
路灯的灯光从哨兵韩佳烨的头顶洒落,落在地上,雕刻出一个笔挺挺的影子轮廓。
晚上9点,韩佳烨又一次踏上了这块熟悉的哨台。从入伍到现在,脚下的这个哨位,他已经踏上了不下上千次。
2022年,他从山西应征入伍来到部队,成为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的一名哨兵。
没来部队时,他看到电视剧《火蓝刀锋》里描述的火热军营,便心生向往,决心成为像电视剧里一样酷酷的军人。
新兵下连时,得知自己分到警卫连当哨兵,他内心有一点失落:“执勤的主要形式就是站岗,单调枯燥,没兴趣。”同一时间,一起入伍的同乡有的分配到了其他部队,大家抽空联系,分享各自的近况,他羡慕极了。
既来之,则安之。“不就是站岗,这有什么难的?”韩佳烨没想到,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哨兵,其实并不容易。
站好军姿是成为一名优秀哨兵的基础。成为哨兵,必须先练好“稳”的功夫:军姿练习时长以15分钟为基础,练好了15分钟再练半小时,然后再练45分钟,循序渐进地增加时长……
那段时间,练得双腿酸痛是常有的事。由于站军姿时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每次练习结束,韩佳烨常常感到双腿僵硬,不能回弯,有一种随时要栽倒的感觉。
终于,经过层层考核,下连2个月后,韩佳烨终于获得了独立站哨的资格。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哨兵了,可韩佳烨没意识到,考验才刚刚开始。
随着站哨时间的累积,第一次站哨时兴奋的感觉,慢慢被枯燥、孤单和寂寞取代。
夜晚的安静似乎会放大时间的长度。每至深夜,他们常常感到时间漫长,容易疲惫犯困。
为了对抗困意和打盹,哨兵们脑洞大开,总结出了一连串的招数:上哨前喝咖啡、苦茶,用风油精涂抹穴位,用冷水洗脸,甚至狠掐自己的大腿……
哨兵赵红府性格好动,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竟能在一个地方站着不动,还一站就是2个小时打底。
与其他哨位不同,哨兵赵红府的哨位位于地下的储藏室。站在这里,他似乎比别人更先读懂孤独——
除了偶尔过来维护库房的工作人员,这里只有他一个人。地下没有阳光,空气流动方式完全凭借中央空调,狭小的空间让人感到压抑。
哨位正对一块监控屏幕。赵红府要随时观察屏幕上的监控,确保储藏室的安全。屏幕每隔10秒刷新一次,一直盯着不断闪动的屏幕看,他常常感觉眼睛干涩。
韩佳烨记得,那天,班长张鹏宇生病了仍然坚持站哨。大家劝他歇歇,可张鹏宇执意不肯。
站在哨位上,张鹏宇的身板仍然站得溜直,动作特别标准。望向寒风中的班长,韩佳烨似乎明白了班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站上哨位只需要2个月的训练,但站好岗,需要在整个军旅生涯都努力。”
那一刻他明白,并不一定非要在一线冲锋陷阵才是一名好兵,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日日坚守,站好每一班岗也并非易事。
对于自己来说,无论何时都不松懈,无论面对什么都不退缩,始终站好每一班岗,守护好这座红色国防教育基地,就是一名好兵。
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官兵春节期间的一天,站岗执勤。
共贺新春。
体能训练。
“当你穿上这身军装,就要承担军装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除夕站岗下哨后,张鹏宇立刻奔向宿舍,拿起手机,拨通家人的微信视频电话。
电话那头,父母已经守着电话等候多时。
“妈妈吃饺子了吗?看晚会了吗?我在这边一切都好,不用惦记。”看到视频中的儿子,母亲一颗牵挂的心才平稳落下。
张鹏宇小时候身体较弱,妈妈和姐姐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入伍时,在临行的车前,妈妈叮嘱他“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自从踏上离家的火车,他再也没和家人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也成了家里许多重要场合的那个缺位角色:爸爸出车祸瞒着他,妈妈生病住院他也不知道……
“除夕下哨后,我总要给家里打个电话,如果不打这个电话,他们可能整夜都睡不好。”张鹏宇说,除夕的那一班夜哨总是最难熬的,因为在这班哨的时间里写满了对家人的思念。
张鹏宇心里有一幕记得很深,一次连队组织包饺子,尝到第一口饺子他就哭了,“那味道跟母亲做的味道特别像”。
直到他终于有时间休假回家。一到家,推开门,姐姐看着他,愣在了原地,看了10多秒,才意识到这是几年没见面的弟弟。妈妈则一把抱住他:“儿子你终于回来了,个子也长高了,人也变得结实了。”
站在哨位上,哨兵王浩南记忆最深的一幕,是见到了自己的家人。
那年春天,阳光斜照哨位,王浩南像往常一样认真观察周围,突然间,他发现一对熟悉的身影在街道对面徘徊。
“那是爸爸和爷爷!”一阵惊喜闪过他的眼睛。
“有点想哭,那是我当兵以后第一次见到他们。很想立即走下哨台奔向他们,但我当时正在执勤,不能离开岗位,不能跟他们打招呼,甚至不能只盯着他们看。”回忆当时,王浩南有点遗憾。
王浩南感受到爷爷和爸爸的目光一直注视自己。“他们见到了我穿上军装执勤的样子,见到了我当兵这几年的成长。”王浩南说。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因为有我们的付出和守护,才有万家灯火的安宁。”如今,王浩南越来越能感受到,“当你穿上这身军装,就要承担军装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张鹏宇喜欢站凌晨4点到6点那段时间的哨。那是一个城市即将苏醒的画面:看着远方的天空一点点变亮,太阳渐渐升起,上班族忙碌起来,整个城市开始焕发生机……
张鹏宇偶尔会盘算着退伍以后的生活:“到时候,就做城市里一个每日通勤上班的普通人,享受生活里浓浓的烟火气,日子平平淡淡,也挺幸福。”
“守护好这片宝藏,就是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
一个飞机轮廓的灯光照射下,一架复原而成的战斗机静静地陈列在展馆里。
新兵下连时,连队组织参观他们驻守的红色国防教育基地,这架战机,让哨兵赵红府印象深刻。
飞机上那些完整保留的弹孔,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烟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与对手武器装备差距悬殊,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并不先进的装备,击败了对手。
“这靠的是志愿军先辈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站在这架战机前,赵红府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守护好这片宝藏,就是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
入伍前,赵红府是个拿起背包说走就走的旅行达人,他去过很多繁华都市,打卡了很多著名景点,但印象中没有哪个景点能带给他这样的震撼。
今年入伍第4年的袁剑洋,始终忘不了那一幕——
那天,一个小学生参观团队排着队来到了门口,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蹦蹦跳跳地走进大门。
哨位上,袁剑洋穿着整洁的军装,腰杆溜直。正值暑假期间,人流量巨大,他时刻保持警惕,维持参观秩序。
袁剑洋用余光瞥见有一名小男孩试探性地往前走,眼神里写满好奇,一直盯着他看。袁剑洋转头向他注目,目光交汇之时,小男孩惊讶地大喊:“解放军叔叔动啦,这不是雕像。”
听到小朋友说自己像个“雕像”,袁剑洋觉得特别开心:“这是对一名哨兵的认可,对于守护在这里的哨兵来说,我们就要像雕像一样铆在哨位上,坚定地守护这个红色场馆的安全,守护好身后的国家宝藏。”
赵红府的二爷爷曾经当过舰长,在他的记忆里,二爷爷很少回家。每次赶上二爷爷探亲回来,他都会跑过去缠着二爷爷讲出海的故事。
“那时候二爷爷随舰出海到世界各地,他的样子,就是其他国家眼中中国军人的样子。如今我们站在这个景点,游客同样来自世界各地,我们的样子也代表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我们不能给国家丢脸。”赵红府说。
哨兵韩佳烨小时候,爸妈曾带他来北京参观天安门城楼。
“他们是保护祖国母亲的。”妈妈拉着当时还只有七八岁大的他来到哨兵面前。韩佳烨抬起右手,怯生生地给哨兵敬了一个军礼。
哨兵立刻给他回礼。看着哨兵坚定的眼神,一颗参军的种子,在他年幼的心里埋下。
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时空互换,韩佳烨从小时候被保护的小男孩成长为一名军人。
赵红府常常看见穿着老式军装的老兵来到这里,老兵们坐在轮椅上,面对着展板上的那些红色历史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
在赵红府给自己的小伙伴们制订的北京旅游路线里,一定会有眼前他驻守的这座红色国防教育基地。
“我想让朋友们看看我坚守的岗位,更想让他们走进展区,站在一件件红色文物前,站在宏大的历史前,感受民族精神和信仰的力量,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来源。”赵红府说。
(本文图片由王征、周海林摄)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