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营观察丨“导弹兵王”是这样炼成的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兵王”的影响带动与追随效应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没想到,两年前我参加的那次巡回宣讲,对你们影响还这么大。”又是周末,火箭军士官学校几名军士学员找到“客座教授”、一级军士长潘海亮,虚心求教“兵王”的成长之路。

潘海亮是响当当的“兵王”,荣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和火箭军首届十大砺剑尖兵,带的“徒弟”中已有20多人当上营长、连长。

2021年4月,火箭军组织15名高级军士代表跨越大江南北,开展“在党旗下成长·我的奋斗故事”巡回宣讲活动。“兵王说兵事”可信可学,一路赢得掌声鲜花。潘海亮的成长故事,也为自己一路“圈粉”。

时光慢慢流逝,但“兵王说兵事”这种活动形式却在座座导弹营盘悄然“走红”,成为“导弹兵王”开展传帮带的平台和课堂——

走进某基地“砺剑故事会”,从军士政治教员“感受理论魅力、彰显真理威力”的深切体会,到导弹押运兵“千里万里党在心里”的忠诚坚守,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身边故事成为官兵坚定信仰、汲取力量的鲜活教材。

聆听某导弹旅“士兵论坛”,从技术尖子伴随装备换型历练成为“专业通”的成长收获,到操作号手驰骋南北发射多枚导弹成为“王牌”的奋斗故事,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成长样板”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士兵学习的榜样。

点开某部强军网的“强军路·英雄谱”专栏,从“老山沟”近30年铆定深山的坚守,到“老高原”几千个日夜驻守点位践行“高原火箭兵精神”,一个个“兵王”立起了不忘初心、奋发奋进的“先锋样子”。

说的是兵言兵语,讲的是真人真事,一个个高级军士的砺剑奋斗故事,或平中见奇,或跌宕起伏,既生动又深刻,既可信也可学,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留给人们思考和启发。

火箭军某部二级军士长张飞(右二)20年如一日专攻精练装备维修技能,带出一批“战车神医”。闵定磊摄  

“导弹兵王”是这样炼成的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成长始于“兵之初”,关键迈好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越难越要开好头

前不久,某旅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重回军营,分享“当一辈子好兵”的奋斗经历。

回望军旅路,王忠心发自内心地说,千里之行始于第一步,在“兵之初”扣好“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他的话很朴实却引人深思:万事开头难,越难越要开好头。

这些年来,王忠心多次深入一线部队讲述成长故事,很多官兵对他“兵之初”的故事耳熟能详。

当年,王忠心新兵下连时,听说导弹测控岗位很吃香,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个专业。可等拿到专业教材一看,只觉得头皮发麻:电路图纸像“迷宫”,理论知识如“天书”,在他这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兵看来都是“高科技”。

“还是换个简单一点的专业吧。”王忠心的想法,被班长“怼”了回来:“要想当个好兵就不能避难求易,既然选择了前行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从专业教材、操作流程到把关要点、故障手册,王忠心逐个章节学,逐个要点记,一点点啃下“硬骨头”。他还把几米长的技术图纸,分解成若干部分,一步一步去攻克。经过数月鏖战,他成为全旅同批战友中上岗操作第一人。

走好军营第一步,王忠心信心倍增,一步一步成长为享誉全军的楷模,书写了“导弹兵王”的传奇人生。

“兵之初”的这段经历,王忠心收获的难道只是精武强能吗?这个问题,王忠心曾一次次叩问自己。回想那段充满挑战的日子,脑子里总会跳出那些收获的“关键词”:充满自信、学会刻苦、懂得坚持、敢于超越、从不认输……

王忠心的体会,也是许多高级军士的共同感受,虽然他们的成长轨迹各异,但大多都有军旅生涯“开好头”的经历。

某旅二级军士长周新义,入伍之初就发现干部骨干“特有范”:排长陈登国,手无片纸讲专业课,一讲就是一上午;班长张秀伟,脏活累活抢着干,哪有危险冲到哪。周新义把身边典型当“标杆”,用他们的优秀量长短、悟得失,最终成长为和排长班长一样优秀的人。

某团三级军士长俞细文,新兵集训时因为政治理论学得好而受到表扬。从此,他持之以恒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逐渐从“朴素情感”向“坚定信仰”升华,写下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和学习感悟,获评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

前不久,王忠心的老部队迎来一批新战士,他们完成集训即将奔赴战位。走过旅“红剑先锋亭”,望着格外醒目的“导弹兵王”大幅照片,几名新战士低声说,咱们从现在就踏踏实实地干,“明天的我们”一定能成为“今天的他们”!

火箭军某旅开展训练考评。赵亚甍摄  

肩头扛着“军士长”军衔,带“长”就要有担当——

干班长的活,也要操旅长的心

在火箭军部队,当了24年班长的一级军士长何贤达名气不小,战友说他“不管干啥,都爱操心”,领导夸他“有他在场,就很放心”。如此赞誉,实属难得,不过这也是他一次次“知难不畏难、遇事敢扛事”换来的好评。

一次发射车保养,何贤达发现芯片读取数据不稳定,别人认为是“偶发故障”,他却较上了真,逐级上报故障,主动请缨对所有发射车进行排查。铆在车库吃住多天,判读校核数据5万多组,最终拿出一份详尽的故障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厂家派人对故障元器件进行升级改制,彻底排除了隐患。事后,厂家专家竖起拇指:“这个兵,不简单!”

前几年,该旅接收一批新型导弹装备,何贤达所在营率先转型淬炼“新剑法”,何贤达请缨担任“总教头”。那段时间,全营所有操作单元“轮流训”,何贤达守着导弹车“连轴转”,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带领所有号手通过升级考核。

有人调侃他:“一个大头兵,要操旅长的心。”虽是玩笑话,何贤达听了却不乐意了:“咱们扛的是‘军士长’军衔,带‘长’就要有担当!干班长的活,也要操旅长的心。”

遇事操心、干事尽心,是火箭军部队很多高级军士刻进骨子里的素养。

一级军士长臧凯,参加全旅对抗训练时,临危受命组织全连夜间部署。一个军士要干连长的活,他很有压力,却并没选择退缩。他按照打仗标准筹划行军路线、调整警戒、宿营部署等细节,一遍遍进行推演完善,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受到旅领导表扬。

多次进入演习技术把关组的二级军士长朱红军,是个关键时候敢扛事的“兵专家”。一次实战化训练,某系统参数出现异常,他刚要上手,战友拽住他说:“这可要担风险,还是等专家来了再说吧。”朱红军眉毛一挑:“打起仗来能等吗?”他仔细排查故障、核对数据,确保导弹准时点火。

把使命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担当必然吃苦受累、顶压负重,但在火箭军部队,这样“自讨苦吃”的军士比比皆是。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何贤达的一句话道出大家共同的心声:“都说部队是我家,既然是家中一员,每个人都得为这个家操心尽心。”

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张钦民(左三)为官兵讲解车辆维护保养知识。张峰摄

当兵不能“吃老本”,要一座山接着一座山攀登——

本领要练精,越精越有资格证

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可对于已经40多岁的一级军士长汪明喜来说,却是“说啥来啥”:单位换型新装备,他这个老兵一夜变“新兵”。

过去,汪明喜多次斩获军事技能比武冠军,带出100多名专业骨干,老装备训练几乎可以“盲操”。如今,一上新装备就“找不到北”。最让他头疼的是,干了几十年的专业岗位也被信息化“取代”了。

“老班长,要不干个保障专业试试……”看他学得太辛苦,战友好心劝他,汪明喜摇摇头:“本领要练精,越精越有资格证。在学专业这个事情上,我不能当逃兵!”

汪明喜个头不高,身材消瘦,可骨子里藏着不服输的倔强,他把心一横,干脆选了最难学的发射指挥长专业。从导弹理论到操作技能,从把关要点到排除故障,汪明喜度过了无数个“一窗灯火”,也经历了一次次“换羽新生”。最终,他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再次进入“专业大拿”的行列。

“越是老兵,转型越难,先要擦除多年形成的‘记忆’,才能重新写入新装备技能。”汪明喜走过的路,许许多多高级军士都曾经历。面对困难和矛盾,他们没有止步不前,也不会绕道而行,更不会半途而废,而是拿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精神,实打实升级打仗本领。

前不久,一级军士长盛德华的退休仪式简朴而隆重,他深情凝望自己坚守了多年的戈壁大漠,眼中充满了不舍。当年,已是技术骨干的他,毅然选择转型,成为战略导弹部队通过某项考核的“第一兵”。退休前夕,他忙着将多年来积累的战法训法系统梳理,与年轻骨干共同研战。

一级军士长朱纪华,先后操作过3型武器装备,驾驶几十米长的“巨无霸”战车游刃有余,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成为基准车驾驶员,以一流状态接受了检阅。他被火箭军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好班长标兵”。

年终岁尾,闲来小叙,战友请朱纪华谈谈新年度打算,他说:“当兵不能‘吃老本’,要一座山接着一座山攀登。练到极致、备到极限,向着最后的胜利进发!”

当好士兵的“排头”,身正为范作标杆——

再老也是兵,越老越显兵样子

初识某旅一级军士长刘贵伟,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个比旅长年龄还大的老兵。和他熟识以后,难忘的是那句口头禅:“再老也是兵,越老越显兵样子!”

说这话,倒不是刘贵伟“唱高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

那年初,部队担负战备值班。幽深的地下“龙宫”让官兵时空感知产生紊乱,晨昏难辨、昼夜不分。患有慢性病的刘贵伟,生理、心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他始终坚守在战位上。

当好士兵的“排头”,身正为范作标杆。全旅组织特装车驾驶员复训,作为“老把式”的刘贵伟总是事事冲在前,和一群年轻战友较上了劲,从专业理论、驾驶技术到维护抢修一路较量,最终夺得综合考评第一名的好成绩。

随着战备训练节奏加快,军营生活“掐分卡秒”成为常态,刘贵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打仗分秒必争,老兵不能拖后腿!”

刘贵伟只是成百上千“导弹兵王”的普通一员。这种“战斗姿态”也代表了他们形成肌肉记忆的“老兵样子”。

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级军士长何贤达曾经带过一名战士。在何贤达这名“伯乐”的倾心培养下,那名战士考上军校,几年后成了何贤达所在连的指导员。何贤达见了他的面,该敬礼时敬礼,该喊报告就喊报告。这让指导员有些“不好意思”,就连战友也调侃道:“他是你曾经带的兵,还那么客气干啥?”

“这可不是客气,条令既然有要求,咱们就得照着做,不能坏了规矩。”何贤达的回答,正是一名老兵的格局与境界。

“单位有一老,如同有一宝。”这是不少单位领导对“兵王”的深切感触。“宝”在何处?他们给出这样的答案——

基层营连干部更迭流动,但只要有敢于担当的老兵在,稳心凝神就有了“定盘星”;

重大任务面临困难挑战,但只要有身先士卒的老兵在,攻坚克难就有了“刀尖子”;

技术骨干培养压茬推进,但只要有精心育才的老兵在,人才方阵就有了“排头兵”……

回望无数个高级军士的成长之路,追寻一个个忙碌奔波的身影,记者由衷感受到,这些“导弹兵王”的成长故事中,充盈着不懈奋斗的强大能量……

成长心语

一级军士长刘建行:我是一名神剑守护者,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经常有人问我“值不值”,我知道,守好“国宝”,是一种无上荣光,更是一种使命责任。我更加懂得,坚守有坚守的美,寂寞有寂寞的甜,坚守寂寞就有坚守寂寞的平凡和崇高。

二级军士长吴涛:阅兵式上,一声“标兵就位”令人刻骨铭心。什么是标兵?我想,标兵就是坚持一流标准,把自己练成战斗力链条上最硬的一环;标兵就是聚焦胜战标定,让“准星”始终瞄准对手、谋战打赢;标兵就是立起成长标杆,以身为范带出越来越多的胜战精兵。

二级军士长赵树波:作为一名军士教练员,我知道,眼前的三尺讲台,用好了就是“砺剑石”,用不好就可能成为“绊脚石”。我努力“做大师傅、带好徒弟”,先后为数千名军士学员授课,永远激情满怀,和大家一起努力奔跑,一起成长出彩!

二级军士长黄斌:当兵这些年,我始终铆在一线操作岗位,军旅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但我坚信: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再平凡的人也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再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我们就要当好那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每个人”。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整理)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军营观察丨一个高原场站的“强能之路”

“智能+”为飞行保障助力 ■记者 张磊峰 通讯员 章 越 编队起飞。 西北某地,一夜降雪染白了山巅,山脚下的机场跑道早已清理完毕。停机坪上,各类保障车来回穿梭,为即将展开的飞行任务做准备。 完成保障任务后,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场务连驱鸟技师郭映禄感慨道:“有了新技术支...

军营观察丨走进“兵心”,唱响“同一首歌”

“为何我的建议没有被听取” ■雷兆强 闻苏轶 牛誉晓 太阳快要落山了。一直忙碌着的马文杰,不由加快了动作。 马文杰是第77集团军某旅某连一名列兵。刚到驻训地,他就和战友忙活起来,直到傍晚时分,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完成。 “各班先把电线接上!”随着通知下达,手绘的线路设计...

跟随记者一起走近身处东南西北、不同战位的中国军人

怀揣梦想,继续前进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当新一天的曙光再度洒向泱泱神州,一如此前的45亿年,这是地球一次再寻常不过的自转。 2017年1月3日,《军营观察》第1期迎着新年的晨晖,与每一位读者相遇。2024年1月1日,《军营观察》再次与您如约相会,至今已过去7个年头。 7年,稚嫩...

军营观察丨合力锻造:军士人才方阵加速成长

合力锻造:军士人才方阵加速成长 ■解放军报记者 张 新 特约记者 李佳豪 通讯员 姜子晗 关键词:军士队伍 2023年,是新的士兵制度在全军落地落实的一年。 2023年,是军士队伍建设迎来高质量发展的一年。 军队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的主体在士兵,士兵的中坚在军士。习主席对军士...

军营观察丨互联互融:“保障链”上看新变化

互联互融:“保障链”上看新变化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赖瑜鸿 特约记者 张少波 关键词:联合保障 多种作战单元无缝链接,多种作战要素有机融合……回眸2023年,一场场实战化训练,铺展出一幅幅联合赋能的强军画卷。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聚焦能打胜仗,牢固树立战斗队思想,坚...